鑄魂補鈣 共築文化軟實力

相比敦煌莫高窟1600多年的開鑿歷史,出生於1989年、從22歲開始修壁畫的李曉洋過於年輕,即便他那在敦煌修了一輩子壁畫、88歲的爺爺李雲鶴,在莫高窟面前也是年輕人。而在敦煌研究院的文保中心,90後佔1/3。

對青年來說,文化樣態是多元的,但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文化對他們的召喚是一致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幟

文物的、看文物的、做文創的,都是年輕人

國家圖書館館藏有200餘萬冊古籍,修復師中80後佔一半以上,最年輕的修復師是95後。出生於1989年的李屹東記得,自己參與修復乾隆時期的孤拓《五百羅漢圖》時,修復小組有十幾個人,年輕人給老師傅打下手,20多米長的拓片鋪在地上,老少修復師跪成一排,足足修了一兩個月。如今,他已經在師傅們的指導下,獨立修復了乾隆藏書“天祿琳琅”中的幾本。

近10年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建立了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招收古籍保護專業碩士、師帶徒等多種方式培養古籍修復人才,使修復人員從不足百人發展壯大至千人。

建議》中指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早在1987年,北京故宮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年600歲的紫禁城,成爲最潮的“網紅”。

11月21日,北京降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一下雪,穿着傳統服飾去故宮打卡,早已是年輕人心照不宣的“初雪標配”和“熱搜預訂”。在二三十年前,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去歐美的博物館參觀,最羨慕就是在展廳裡、庭院裡,能看到很多年輕人;今天,他在中國的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也看到了滿院子年輕人,“打心眼兒裡激動”。

《建議》中還提出,要“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關於這一點,近些年“賣了10個億”的故宮文創也很有發言權。截至2018年12月底,故宮文創產品達11936種。除了實體文創,故宮還開發了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紫禁城祥瑞等各類App。研發這些App的新媒體團隊,由一羣年輕人組成。

2017年,李曉洋成立了自己的壁畫修復工作室,這幾年都在成都修壁畫。被問到心目中的2035年什麼樣?正爬在一二十米高腳手架上的他說:“希望經過我手的壁畫在那時候都能完好如初地保存下去;希望有比我更年輕的下一代壁畫修復師,能繼續把這件事安安靜靜地做下去。壁畫總是要不斷修復的,年輕人總是在不斷長大的,傳承的是手藝,也是文化和精神。”

革命文化打破圈層 補足青年“精神之鈣”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鍾君的團隊製作了一檔讀書類綜藝節目《開卷有理之馬克思靠譜》,嘗試用多種視聽形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大衆化傳播主題曲《馬克思是個九零後》是一首說唱歌曲,播出後迅速“火出圈”,詞作者是一名90後女生。

鍾君說:“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與年輕人建立一種精神交流的渠道,同時解決圈層之間、代際之間、專業學術和社會大衆之間的溝通問題。”

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華認爲,青年的個人發展是和國家與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十四五”期間,革命文化在青年羣體中的目標,就是要補足青年的“精神之鈣”。

林雅華說,革命文化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人民解放、人民幸福的歷史目的。在不同歷史階段,面對不同挫折困難時,這個目地會變成不同的精神,比如“紅船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現在的“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

疫情期間,95後作爲一個非常重要的羣體,活躍奮戰在抗疫一線;在脫貧攻堅戰中,更有像黃文秀這樣的年輕人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曾經的研學遊主題以傳統文化居多,如今紅色文化的研學遊日益受到歡迎。

林雅華說:“尤其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更多青年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治理效能,從科學的意義上確認了我們所走的這樣一條道路的正確性。他們從源頭去探究這條道路,形成了一股熱潮。”

“走出去”的圖書和影視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設“文化強國”,廣播影視和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可能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感觸最深的兩個領域。《建議》指出,“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爲着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在9月舉行的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北京出版集團把圖書版權賣到了1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文學類圖書《人民的名義》已輸出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5個語種版權;少兒類的《古靈精怪好問題》越南文版上市數月,銷量突破1萬冊。

電影也不遑多讓,這可能是一個對青年導演最友好的時代。成立於2017年的工廠大門影業,只籤新人導演,已經出品了《春江水暖》《氣球》《回南天》等10部電影。其中,導演高鳴處女作《回南天》入選2019年第四十九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春江水暖》成爲戛納電影節影評人週單元第一部華語閉幕片。

今年11月,愛奇藝和大象點映宣佈,將共同推出面向青年創作者、打通線上線下的全週期服務,發佈的首批片單就包括在第二十五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的《漢南夏日》――這是導演韓帥的處女作。

80後導演黃驥,曾憑藉電影《笨鳥》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的“評委會特別獎”。

現在,黃驥在大城市的銀幕講小鎮的故事,更在世界上發出中國的聲音,“時代的變化讓我看到很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給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創作土壤。”黃驥說,“而世界因爲對經濟騰飛的中國感興趣,就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更多興趣,比以往更期待看到中國電影,期待看到中國電影裡各種形態的人物及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