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月底出戰 國產新能源車競逐海外

國土面積不足40萬平方公里的挪威,成爲各路車企的新能源新戰場,比亞迪也不例外。5月19日,比亞迪用13年讓第100萬輛新能源車走下生產線,而面對下一個百萬輛,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傳福表示:“100萬輛是節點更是新起點。之後,比亞迪將正式佈局歐洲市場,5月底首站進入挪威市場。”

又是挪威。此前,在小鵬、上汽、蔚來等車企開啓的海外新能源車戰略中,首站也均落地於此。業內人士表示,將挪威作爲首站,是看中其電動車市場的增長潛力,同時更是將其視作“試驗田”和歐洲“跳板”。不過,在海外新能源車市場高增長背景下,面對本土作戰並加快轉型大衆雷諾等歐洲車企巨頭中國車企如何走好出海第一步將成爲勝負手

集體出海

隨着一輛漢EV駛下生產線,比亞迪新能源車產量已達百萬輛,這意味着,比亞迪成爲首個進入新能源汽車“百萬輛俱樂部”的中國品牌。據瞭解,從零到百萬輛,比亞迪用了13年。

新百萬輛的起點,王傳福將比亞迪的下一站設定在歐洲市場。他表示,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業務將正式佈局歐洲市場,挪威將成爲比亞迪進入歐洲乘用車市場的第一站。

據瞭解,與蔚來用es8探路相同,比亞迪也將讓高端SUV唐EV登陸挪威,今年三季度開啓當地交付。據瞭解,今年底前比亞迪計劃向挪威市場交付1500輛唐EV,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表示,5月底將有100輛唐EV發往挪威。

事實上,比亞迪拓展歐洲市場前,中國新能源車企已相繼探路。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小鵬、上汽、蔚來等多家車企均制定海外新能源車市場規劃。2019年9月,上汽名爵ZS純電動SUV在挪威和荷蘭上市;去年6月,上汽大通宣佈,首批328輛上汽大通MAXUS EV30發運挪威;去年9月,小鵬汽車在挪威開始交付小鵬G3。除產品出口,蔚來還將在挪威自建由車、服務、數字化和生活方式構成的完整運營體系

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新能源車出口量接近7萬輛,同比增長89%,佔汽車出口總量的7%,同比提升3.4%。在汽車行業專家顏景輝看來,隨着國內新能源車企產品及品牌進入成熟期,讓產品出海無疑是實現全球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一步。“車企不僅要尋找更多增量可能,更要讓品牌走出去提升知名度,成爲真正的全球品牌。”顏景輝表示。

“跳板”挪威

值得關注的是,衆多出海車企均將目的地鎖定挪威。“這與挪威當地的政策和潛力不無關係。”顏景輝說。

據瞭解,擁有530萬人口的挪威,本身爲石油生產大國,並在1980年第三次石油危機中受益,但是挪威卻想撕掉“石油”的標籤。按照挪威的政策,2025年挪威全境將不再允許銷售傳統燃油車,只能銷售純電動汽車,因此挪威國內的新能源市場潛力巨大。

根據挪威公路聯合會的數據,去年挪威汽車銷量爲14.14萬輛,其中7.68萬輛爲純電動車,佔比高達54.3%,併成爲世界首個全年電動車銷量佔比過半的國家。今年3月,挪威銷售新能源車比例升至84.9%,這意味着每賣出去100輛車,其中近85輛爲新能源車。挪威電動車聯盟秘書長Christina Bu預測,今年電動車佔挪威市場的比例將達到65%。

從市場滲透率來看,在歐洲幾大主要新能源車市場中,挪威以近80%的數據保持領先,瑞典名列第二位,爲34.8%,德國滲透率爲20.7%,法國、英國滲透率均僅爲13%左右。

不僅新能源車銷量可觀,挪威也擁有成熟的電動車配套條件。以充電樁爲例,截至去年底,挪威充電樁累計註冊量爲45萬個,在歐洲僅次於德國的60萬個,每1萬人擁有35個充電樁,高於法國的6.9個充電樁/萬人,日本的2.3個充電樁/萬人。爲推動電動車銷售,挪威則提供大量激勵政策,其中免徵25%增值稅、進口關稅,同時免徵養路稅,在公共停車場及高速公路的通行費也實行減半政策以及電動車能夠使用公交車道等。

除能享受諸多政策紅利,挪威更是中國新能源車企眼中的“試驗田”。“新能源車快速增長的歐洲市場乃至全球車市纔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一個國家肯定不夠,肯定會進入更多國家。”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表示,明年還將進軍5個歐洲國家。

數據顯示,去年歐洲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爲136.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37%,已超越中國市場的124.6萬輛,成爲全球最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從市場份額來看,新能源車銷量佔整個歐洲車市份額的11%,其中純電車型佔比爲6.2%,插電混動車型佔比爲4.8%。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爲,由於挪威對電動車進口採取免關稅政策,設施也較爲完善,同時消費者對電動車產品的認可度也較高,而且挪威市場規模較小,適合中國品牌試水

紮根不易

不過,中國車企密集出海的同時,挑戰也隨之到來。

首先,相比中國市場,歐盟的市場準入標準更加嚴苛。由於法規和標準等差異,中國汽車品牌進軍歐洲需要拿到完善的資質認證,例如WVTA歐盟整車型式認證,涉及車輛安全性能、環保和排放水平等方面,堪稱世界三大汽車認證體系中最嚴苛的標準。儘管,小批量出口的方式能夠更便捷地獲得出口許可,但要滿足歐盟的法規,仍需投入大量產品開發成本,並對品控環節提出更高要求。

同時,在已非常成熟的歐洲汽車市場,本土作戰的大衆、戴姆勒、雷諾、奔馳、寶馬奧迪等車企也將對中國品牌形成夾擊。如何構建自身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在私人市場認可度,對於中國車企也是一大挑戰。

數據顯示,佔據今年2月歐洲市場25%銷量份額的大衆集團,近期正全力進行電動化及軟件化轉型,無論是近期引發股價暴漲的“電池日”,還是今年新能源車邁過百萬輛的目標,都預示着這家車企巨頭已將目光聚焦在新能源車市場。顏景輝表示,這些品牌在歐洲市場已經擁有成熟的渠道體系,並被當地消費者認可。在這些企業加速轉型下,中國品牌如何做好當地市場管理和品牌滲透成爲關鍵。

除歐洲車企,早年便在歐洲市場佈局的特斯拉也將成爲中國車企的對手。數據顯示,去年挪威最暢銷的4款純電動車型爲奧迪E-Tron、特斯拉Model 3、大衆ID.3和日產聆風。

隨着大衆、寶馬、雷諾等歐洲本土汽車巨頭的發力及特斯拉在歐洲市場加碼,歐洲市場的紅利窗口也正加速關閉。顏景輝認爲,品牌認知、本土化運營及法規將是中國車企進軍歐洲市場的難題。但是,作爲海外較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破解歐洲市場難題也是中國車企走好出海的第一步。

事實上,面對這些問題,中國車企也在進行更多嘗試。據瞭解,蔚來計劃將更多“中國模式”複製到挪威。李斌表示,蔚來在每個市場的商業模式是一樣的,即採取基礎設施先行、直營直銷、服務用戶的模式。“我們不光賣車,更希望打造一個以車爲起點的社區。”李斌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