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吃湯圓,爲什麼我更建議你元宵節去相親?

春節的氛圍還未完全散盡,又迎來了中國年的“壓軸戲”——元宵節。今年的元宵節你打算怎麼過?從民國至今,元宵節不再安排假期,人們對這個節日似乎已漸漸淡漠甚至忽略。而在古代,春節出現以前,元宵節纔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日。

本站旅遊原創文旅IP【百態中國行】之“中華文脈”系列,本期將帶大家穿越時光,領略不同朝代元宵節的狂歡氛圍和多元玩法,看看古代人,尤其是古代女子是如何在這天放飛自我、成功脫單的!

資料圖:2020年,西安,大唐芙蓉園重現上元燈節盛景。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等,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通常認爲其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天神中最尊貴的“泰一”神。尤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的祭祀最爲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點燃盛大的燈火,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而後在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元宵節的常見習俗。

暫停宵禁,終於可以看看晚上的世界是什麼樣了。中國古代通常有宵禁,平時城中百姓,除喪事、就醫、婚嫁外,被禁止在夜間無故出行,違反者將被處以笞刑。而在元宵節期間,皇帝會下詔書解除宵禁,允許百姓在夜間外出活動,歡慶佳節。因此,大家熟知的《水滸傳》等演義小說只能將夜間故事設定在元宵節。人們日常被“壓抑”許久的心,在元宵節終能得到釋放,與其說是一場狂歡,不如說是一種“發泄”。

好漢也迫不及待地要去過元宵節了。圖片來源:《水滸傳》劇照

衆生平等,與你一起狂歡的可能就是皇帝本帝。元宵節期間,人們突破了階級、貴賤、男女、老幼的界限,上到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可參與到元宵節的活動中,感受同樣的節日氛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體社會的狂歡。例如北宋皇帝會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公開出現在宣德樓上觀燈,百姓有機會一睹天子的真容。

別太羨慕,元宵節曾最長放十天假。同百姓相比,可能皇帝和官員會更喜歡元宵節,因爲終於可以放假啦!據記載,漢代時元宵節放假一天;唐代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放假三天;宋代追加正月十七、十八兩天,假期多至五天;明代最爲誇張,從正月初八至十七放假十天!清朝時元宵假期又迴歸爲五天。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視舊曆爲“迷信”象徵,於1928年頒佈法令,在全國廢除舊曆,使用新曆。“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從此,元宵節就不再放假了…

花樣玩法,“鬧”元宵原來這般震撼人心。賞花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一項習俗。燭光搖曳、火樹銀花,人們傾巢而出,萬人空巷,以致車不能掉頭,人難以轉身。隋朝時期,一掃漢代敬神禮佛的節日觀念,開啓元宵行樂之端,賞燈活動由此在全國流行。唐代除了擺放蠟燭、花燈外,還會特別製作高150尺的燈樓,極盡奢華。到了宋代,在政府大力扶持和補貼下逐漸形成了專業燈市,場面熱鬧非凡,甚至需要出動兵卒來維持現場秩序,設立專門的治安崗。明清時期,燈市上售賣的花燈種類繁多,從外形、材料,到燈上的繪畫內容,各不相同,無所不有。甚至還有一種“花盒爆竹”,點燃後,“盒中人物花鳥,墜落如掛,歷歷分明”。

令人驚歎的上元節“太上玄元大仙燈”。來源:《長安十二時辰

燈謎,興起於宋代。多將寫有謎語的紙籤貼在花燈上,供人們競猜。燈謎的謎面包羅萬象,涵蓋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諺語什物、羽麟蟲介、花草蔬藥等等。猜中者可獲贈紙、硯、筆、墨、果品等獎品

除賞花燈和猜燈謎外,元宵節期間的各種歌舞、雜耍活動也是精彩萬分。“萬戶皆集會,百戲盡前來”,隋唐時期的百戲歌舞中既有百獸舞、五禽戲,又有少數民族的藝術、雜技表演。“十六夜收燈舞隊方散”,宋代時期有了大規模的歌舞遊行活動,藝人們會裝扮成戲劇作品中的各種經典人物。到了明清時期,元宵節假期天數延長,又增添了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鬧社火、跑旱船、打腰鼓等衆多娛樂項目。

唐朝粉絲也瘋狂,只爲上元節能親眼目睹許鶴子的風采。來源:《長安十二時辰》

娛樂之外,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吃湯圓的習俗始於宋代,並延續至今。當時就已有乳糖、山藥、金桔玫瑰等各種口味。而湯圓的南北鹹甜之爭,從古代便已有之。《清稗類鈔》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甜鹹各餡,亦有無餡者。”除了湯圓外,還有一些飲食習俗如今已不常見。例如唐朝的 “羔粥”、油炸“焦磓”和“絲籠”,人們用麪粉製作“面繭”或“繭卜”,在裡面放進寫有吉祥話的紙條,祈求一年平安。宋代的貴族還會在元宵節期間互贈黃柑。

一組“唐朝仕女”吃湯圓的圖片曾火爆網絡。圖片來源:湯圓姐姐-敖珞珈

元宵節原本不關乎風月,也無關男女。那麼古代女子是如何在元宵節粉墨登場的?一方面是通過一位叫“紫姑”的女神。“紫姑”是一家大戶人家的小妾。因受正房嫉妒,常常被派去做一些苦活。正月十五的夜晚,竟不幸被殺死於茅廁之中。天帝憐憫,便封她爲廁神。“紫姑”生前柔弱,死後卻能先知,掌管蠶桑、女紅、婚嫁等事,所以後世女子常把她請進家中,進行占卜。魏晉南北朝時期,元宵節迎“紫姑”的風俗逐漸盛行,席捲大江南北。另一方面,在古人的觀念中,日爲陽,月爲陰。古代神話中的月亮,不僅有嫦娥居住,還有玉兔和蟾蜍,是女性生殖崇拜的產物。所以元宵節期間,女性被賦予一年中最多的權利。

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極其低下,受到各種禮教約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法自由戀愛,待嫁的年輕女子更是不能輕易出門拋頭露面,而元宵節是個例外。大約從隋唐起,元宵節女子夜遊成爲風尚,平時深居閨中的女子可以相互結伴,外出遊玩賞燈。宮女們在這天也被允許出宮觀燈,據說景龍四 (710年)正月上元夜,唐中宗李顯批准上千宮女出宮,有些宮女則趁機“跑路”,天亮未歸。皇帝當天似乎心情很好,對此也並未追究。

資料圖:2016年,廣西桂林,身穿傳統漢服的女子在賞花燈。

人們總認爲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元節,即如今的元宵節。在這個全民狂歡的自由日子裡,小姐姐們當然要抓住這個難得的交友相親的機會,頗有“心機”地盛裝出行:她們喜歡用絲綢或烏金紙做成飛蛾、蜂兒等,插在頭上作爲髮飾,或佩戴一種棗慄大小的燈籠,夜間走過別有一番風情。爲了與皎潔的月色相呼應,還會特意身着一襲飄飄白衣。

單身小姐姐們與家人朋友走在一起,借賞花燈的名義,可以“名正言順”地觀察打量異性,畢竟只有在上元節才能一次性見到那麼多的小哥哥。而已有婚約卻未曾見面的男女,也可以藉此機會在暗中偷看對方。夜空朦朧,人潮涌動,燈火搖曳,每個人似乎都自帶美顏柔光濾鏡,任何微小的表情和動作,似乎都別有用意。在這樣的氛圍中,很容易萌生愛意,一見鍾情。許多古裝劇都有“元宵佳節得遇良人”的情節

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和韋姐姐喬裝打扮,在上元節這天溜出大明宮到街市上參加燈會。第一次出宮的太平公主在人潮中走丟了,驚慌流淚之時,偶遇第一任駙馬薛紹,揭下他的面具,成就了一段佳話。

仙劍奇俠傳三》中,紫萱與顧留相識於上元節,兩人久久凝視,時間彷彿靜止。此後便展開了一段跨越幾生幾世的虐戀。

《女醫明妃傳》中,允賢雖是赴他人之約,冥冥之中卻和朱祁鎮在花燈下駐足猜燈謎,有緣人總是誤打誤撞碰到一起。

這些情節不止發生在電視劇中,古代諸多文人墨客在上元節這天也都不吝筆墨,洋洋灑灑記錄下全年之中這最爲浪漫唯美的時刻:

一生緋聞纏身的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豪放派詩人辛棄疾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在《青玉案元夕》寫下名句:“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資料圖:2014年2月14日,元宵節加情人節,男子手捧玫瑰穿梭在豫園燈會的人流中

花好月圓之夜,全民狂歡之時,少男少女們紛紛鑽入花燈下談情說愛。對比如今尷尬、被動的相親活動,竟心生一絲羨慕,古人可比我們更懂浪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