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散戶不理性行爲 助你股海中成爲大黑馬
▲如何超越股市漲跌讓自己維持在理性思考,就有機會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投資人有些時候會表現得不理性,專家指出,這種行爲會持續發生,如何避免讓自己落入這類狀況,《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作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透過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與個人投資者的三重身分,整合個人經驗,加上實際案例與產學界看法,提供給讀者一些不一樣的理財概念。以下內容摘自《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文/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過度自信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員已經指出,人們在不確定時,經常會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在這些偏誤行爲中,最常見的是人們經常過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並且對未來過於樂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康納曼指出,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投資人身上尤其明顯。投資人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常誇大自己的技巧,並且否認機運的存在。他們高估自己的知識,低估風險,還誇大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
康納曼的實驗顯示,只要詢問受試者的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就可以有效修正投資人對機率的判斷。所以,他提出下列問題:
根據你的最佳估計(best estimate),一個月後的道瓊指數最高會漲到多少點?接着,請你決定一個比較高的數值,而你99%(非絕對)肯定,一個月後的道瓊指數會比這個數值低。然後,再挑選一個比較低的數值,而你99%肯定一個月後的道瓊指數會比這個數值高。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員指出,人們在不確定時,經常會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如果適當的執行這個指示,道瓊指數比你的高(低)估計值高(低)的機率應該只有1%。換句話說,投資人應該有98%的把握確定道瓊指數會在自己預估的範圍內。類似的實驗已經應用在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個別股價等方面的預估方法上。事實上,能夠精確設定信賴區間的投資人少之又少。照理來說,實際結果超出預測範圍的機率只有2%,但是,實際上出現意外結果的機率卻將近20%,這就是心理學家所指的過度自信。
我們可以從這些研究中得到什麼結論?人們顯然太過相信自己的預測精確度,於是誇大自身的技能,還對未來太過樂觀,這些偏誤會以各種樣貌顯現在股市裡。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許多散戶誤以爲可以擊敗市場,結果進行太多投機買賣而且交易量還過大。行爲財務學家泰瑞斯.奧狄恩(Terrance Odean)與佈雷德.巴伯(Brad Barber)長期觀察某一家大型折扣券商的散戶投資帳戶,結果發現,散戶交易愈頻繁,績效就愈差。
▲散戶很容易掉入的誤區就是誤以爲可以擊敗市場,結果進行太多投機買賣而且交易量還過大。(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這種對理財能力的錯覺很可能源於另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誤,是因爲人們會選擇性的只記得成功的事件。你記得成功的投資,所以很容易產生後見之明,並相信「自己當初早就知道Google的股價會在首次公開募股後翻漲5倍」。
一般人很容易將所有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還經常將壞結果合理化,認爲那是不尋常的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意外。歷史教訓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如幾起成功事蹟。後見之明會引發過度自信的心態,助長我們的錯誤預測,誤以爲世事容易。推銷無效財務建議的那些人,甚至會自以爲推銷的是好建議。《富比士》雜誌發行人史提夫.富比士(Steve Forbes)深諳這個道理,他最喜歡引述小時候祖父提出的忠告:「推銷建議比接受建議還要有利可圖。」
▲後見之明會引發過度自信的心態,容易助長錯誤預測。(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許多行爲學家相信,在預測公司未來的成長能力上過度自信,會導致所謂的成長股普遍被高估。如果令人振奮的最新電腦科技、醫療設備或是零售商店吸引大衆的目光,投資人通常會推斷這些事業將會成功、表現出高成長率,並且抱着超乎常理的自信認定這就是事實。高成長的預測導致成長股被高估,但是這種樂觀的預測通常不會實現,這些公司的獲利可能縮水,個股的本益比可能下跌,結果造成投資績效低落。在預測令人振奮的公司未來的成長時過度樂觀,或許就是「成長」股表現往往不如「價值」股的其中一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