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中印邊境地區增兵20萬 印媒發現:不好了

(原標題:印度中印邊境地區增兵20萬,印媒發現:不好……)

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8月14日報道,寒冬將至,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印軍必須儲備過冬物資了。

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曾寫道,混亂與秩序之間的界線在於後勤。這個觀察對今天的印度非常重要。由於印度和中國在所謂的拉達克地區的對峙沒有降級,印度軍隊現在面臨着向在那裡部署的近20萬士兵和支援人員提供重要物資的挑戰

印度陸軍在高海拔地區運輸物資

8月11日,印度國防總參謀長畢平·拉瓦特(Bipin Rawat)向印度議會委員會表示,印度軍方已準備在實際控制線附近進行越冬部署。

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曾在如此高的海拔上部署如此多的士兵,而總部位於列城的XIV軍團每年都會進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冬季補給演習。印度陸軍每年花費巨資讓士兵駐紮在從15,000英尺到18,000英尺的高原上,具體的費用是保密的。

XIV軍團前後勤主管,退休的少將Amrit Pal Singh說,通常在冬天來臨之前的10月份就需要運輸和儲存約20萬噸的物資,然後所謂拉達克地區就會與世隔絕。這些物資稱爲高級冬季儲備(ASW),可支持部隊約六個月。他說:“但是,如果有額外的人員部署,則至少需要使後勤物資增加一倍。”

印度陸軍有一定的高原作戰經驗

所謂拉達克地區通過Manali-Leh公路和Jammu-Srinagar-Kargil-Leh公路相連。在冬季(10月至次年3月)這些公路的山口均不開放。因此在4月至9月的窗口中,印度陸軍每天需要派出約100輛卡車運送糧食,工程和醫療用品,武器彈藥和裝備,衣物和車輛。大約有80種供士兵使用的物資,其中包括大量的煤油,柴油和汽油,它們爲車輛提供燃料。

辛格說,每年到現在這個時候,大約已經運輸了10萬噸的物資。他補充說:“但我們仍然需要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運送近30萬噸物資。” “在最佳情況下,如果我們每天使用400輛卡車,我們可以通過公路運送4,000噸。但是每天道路的運輸能力高峰只能維持數小時。”他還指出,列城只是第一站。在那裡,印度陸軍需要爲卡車乘員和支援人員提供過夜的住所。並非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空運,重型材料必須走公路。儘管Zoji-la和Rohtang是主要通道,但從那裡通過的道路更加艱難。路線上還有另外兩個山口-巴拉拉恰(Baralacha La)和唐郎(Thanglang La)-它們的海拔比Rohtang高。

前印度北方陸軍司令部已退役的D.S. Hooda中將表示,高等級冬季備戰通常是計劃周密的行動,但在部署了更多軍隊後,問題不僅在於運輸,還在於採購和供應。例如,陸軍將需要預製掩體,能容納20名士兵。他說:“住房必須在冬天之前進行採購,運輸和建造。” “冬天幾乎不可能進行任何施工。掩體的建設計劃通常需要兩個季度。現在我們已經決定在這些高度上駐軍,因此需要加快建設流程。現在留給我們的窗口期已經很短,我認爲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印度空軍的C-17運輸機

據報道,印度陸軍正通過其在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使館的武官尋找保暖衣服和雪地帳篷的製造商。此外,印度陸軍還要求軍械廠董事會加快交付極寒氣候(ECC)服裝的速度。

軍事觀察家說,隨着溫度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駐守的士兵必須奮鬥。士兵們必須與三個要素作戰:天氣,他的健康,當然還有越過邊界的敵人。中國有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更方便的西藏地形,可以持續從縱深地區動員人員。但是,在青藏高原上維持一名士兵所需的費用是在平原地區的四倍。

有印軍的在職軍官說:“除溫度外,加勒萬,戈格拉和溫泉的冷風造成的破壞最大。”他補充說,正是極端的嚴寒和低含氧量需要對上次喪生的20人中大部分負責。加勒萬(Galwan)衝突發生在6月15日。

印度軍事計劃人員說,跨越整個冬季的“對等部署”將使印度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進行對等部署,那麼印軍所有的預期計劃都會失敗。”辛格說:“用於其他領域能力建設的資金和物資將被轉移到所謂拉達克地區。”他補充說,印度應該進行威懾部署,而不是對等部署。這意味着將部隊撤回,並將他們部署在與敵方脆弱地區相對的地方。“他說,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中國軍隊甚至都可能不會移動到加勒萬或德尚等地。他說:“現在,我們只能被動地堅守。” “由於是被動的,就需要付出成本。我們失去了積極主動的機會。由於沒有山地部隊,印度軍隊缺少進攻的能力。”Hooda說:“大規模的部署,在整個冬季在這些高度上維持3個師級別的力量,將產生巨大的成本。如果情況沒有改善,部署將持續到明年。”

軍事思想家們似乎相信拿破崙的名言:“業餘人士討論戰術;專業人士討論後勤。”

相關推薦:

胡錫進:如果今天世界第二不是中國是印度,美國也會翻臉

8月15日,@胡錫進 在微博發文談及中美關係時稱,在當前中美鬥爭大環境下,華盛頓希望離間中國社會圖謀不會得逞,如果今天處在世界第二位置的不是中國,而是印度,美國也會同樣翻臉。談及體制對比時,@胡錫進 認爲,今天美國體制暴露出更多的弱點,因爲它的自我糾錯能力嚴重弱化,但中國的體制在不斷進行真實的內在努力。

@胡錫進 微博全文如下:

環球網做了一個線上調查,問題之一是:“美方集中火力攻擊中國共產黨,目的是什麼?”結果是有96%的投票者投了“挑撥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關係,破壞中國團結”以及“有利於開展對華新冷戰的動員,給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貼上‘反共’意識形態標籤”這兩個選項。而投“是爲中國人民好”的不到2%。

網上投票一般來說沒有線下投票的準確率高,偏差率要大於隨機的街訪、入戶調查等。但即使這樣,對上述兩個回答的選擇率也是非常高的,反映了在當前中美鬥爭大環境下人們對黨和政府的支持。華盛頓希望離間中國社會的圖謀也不會得逞。

對中美關係爲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存在各種看法。但是美國執政的政治精英羣體不接受中國崛起是最大原因之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可以對過去做多少總結,但未來已經很清楚了,中美之間的這場鬥爭會相當漫長,中國面臨着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考驗。

事實上,爲了承受住這場大考,中國社會除了堅定地跟共產黨走,保持政治上的高度團結,別無選擇。中國無論是不是共產黨領導,它崛起到今天的位置,來自美國的戰略遏制都會發生。1972年時中美政治分歧比今天大得多,但尼克松總統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今天開放得多的中國卻成爲了美國的打壓對象,如果今天處在世界第二位置的不是中國,而是印度,美國也會同樣翻臉。

因爲是共產黨領導,中國有了很強的承壓和經打能力,美國搞中國的難度非常大。人民幣兌美元到現在還是7:1左右(最近幾天是大約6.94:1),就是中國有着強大韌性的重要標誌。

這場疫情製造了前所未有的可比性,中國穩紮穩打,牢牢控制了局面,美國的疫情卻完全失去控制,造成重大損失。這在一定程度重置了中美競爭場景。

中共作爲龐大的組織,自身必然也面臨不少挑戰,黨建永遠在路上。不過中共面對美國戰略打壓領導國家開展戰略大周旋已經顯出初步效果,消耗了美方的銳氣和囂張氣焰。中共顯示出領導中華民族應對根本性挑戰的強大能力,這爲中國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提供了希望和保障。

我們生活在中國,看到這個國家的種種問題。我們的政治體制有大量理論上的優點,但說實話,它們沒有全都發揮出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斷困擾我們。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揭露它們,盡最大努力消除它們,這是咱們中國人的一份集體進取心。我們要緊巴巴地前行,知道自己隨時都面臨着改革、興利除弊的任務,這麼大個國家,讓它不斷進步的確是不輕鬆的事情。

與此同時要看到,全世界的政治體制沒有一個是完美的,能夠實現其理論上的全部長處。美式民主體制同樣有大量理論上的優點,但它們從來沒有全部兌現過。在上個世紀,它的那些長處在冷戰時期一度發揮得相對比較多,而蘇聯的體制陷入了僵化,應有的改革沒有跟上,後來又亂改革,導致失控,所以美國贏了。

今天美國體制暴露出更多的弱點,那個國家的自我糾錯能力嚴重弱化了。比如這一次抗疫,美國顯然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但是美國政府一味堅持錯誤路線,完全沒有能力和意願做出調整。另外選舉本來應該促成兩黨治國韜略的積極競爭,但是選舉卻成爲固化乃至強化錯誤選擇的過程,而且不斷加劇社會分裂。一個理論上良好的民主體制被嚴重打了折扣,它的實際效率相當低。

老胡在想,每一個體制都有其對外宣示的理想狀態,但實際上都做不到。一個體制的相對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現實表現能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理論上的優勢發揮出來。當下中美對比,我認爲中國體制實際忠實於其所強調的“爲人民服務”“振興中華”等各項使命的程度明顯高於美國體制實際做到的對它所宣示的各項政治宗旨的忠誠。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體制不斷進行真實的內在努力,提高這一忠誠度,而美國體制的這種忠誠至少目前被政黨利益越來越深刻地分割了,情況能否扭轉令人悲觀。

所以大家看看,中國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不滿,但是很多人在提出意見的時候對這些意見可能會受到注意、帶來觸動懷抱希望。不能不說,互聯網作爲一個整體對影響治理的期待相當高。大家一方面批評政府,一方面在遇到集體性的重大困難和挑戰時,首先想到的還是政府,而且對政府帶領大家克服這些難題抱有總體上的希望和信心。

其實大多數中國人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國家應當做另一種政治選擇。跟着共產黨走,解決我們面臨的一個又一個問題,這是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越來越好的一種有很大確定性的方式。蓬佩奧那些人不斷攻擊中共,那是不懷好意的,是他們與中國開展鬥爭的手段,大多數中國人看得懂這一點。

展望未來,中共會因爲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並且在形勢的倒逼以及中國輿論的激勵下越做越好,而美國的政治力量能否在那個國家不斷極化的政治氛圍中保持真正的理想,把爲民衆和爲國家服務真正放到追逐政治私利的前頭是令人懷疑的。當然了,這是長期的競爭,中國的執政黨一刻都不能鬆懈,帶領這個基礎薄弱的國家走向現代化,註定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