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補貼真相:看不見的低價“潛規則”你真的賺了嗎

(原標題:深度百億補貼真相:看不見的低價規則”,你真的賺了嗎?)

時代週報記者 李靜 發自上海

10月21日,凌晨1點,窗外一片靜寂,但林潔化名)卻絲毫沒有睡意。

手機裡“人間嗩吶”李佳琦激情昂揚的聲音讓她持續“中毒”,另一邊,iPad頁面上是某電商平臺百億補貼的大牌美妝專區林潔正飛快地對比盤算着,怎麼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合適的產品

白天打工人、晚上付款人。那一刻,林潔突然有點恍惚,自己到底在爲誰“打工”?省下的又是什麼錢?

百億補貼的戰場正在無邊界蔓延,萬物皆可補貼。

活數驚人的快手、抖音也加入戰事;農產品、食品生鮮、數碼3C、美妝潮鞋都在補貼行列;甚至,旅遊、電影、房產等多元化品類也開始出現在補貼專區。

這就意味着,消費者可選擇的更多了,而且看上去樣樣都很划算。但消費者真的省到錢了嗎?商家真的在賠錢賣吆喝?平臺真的補貼了百億元嗎?下一個補貼會是“千億”嗎?

在薅與被薅之間,百億補貼正在成爲一個莫比烏斯環,消費者、商家、平臺,各自奔波在環上,循環往復,看不到終點。

消費者真的賺了?

林潔不希望百億補貼“落幕”,因爲既有便宜的價格,又有正品保障,她覺得沒人會覺得“不香”。

去年,她在某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專區,購買了兩臺iPhone,自此開啓了她更爲瘋狂的比價購物

蹲點搶“大額優惠券”、當“不要睡”女孩、在合適的時機用最優惠的價格買東西,曾經被林潔視爲“新節儉主義”。李佳琦手裡的計算器、產品頁面上的原價刪除線,都在告訴自己,一切“超值”。

“我不會只看一家,”同一件商品,她的習慣是幾家平臺都看看,價格低纔有競爭力。

但或許,沒有對比就沒有購買。

事實上,林潔發現,自己購買的很多商品,是在反覆比價過程中被“種草”的,平臺通過“算法”摸透了她的喜好,精準推送了她的“最愛”。

看上去是消費者薅了平臺和商家的羊毛,實際上,從逐月遞增的賬單看來,消費者也是被薅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沒有人會做賠錢的買賣,如同蝴蝶效應一般,被困在百億補貼裡的商家,也在尋找出路。

“如果商家發現賺得太少或者不賺錢了,肯定會提高價格,因爲百億補貼是競價模式,同品叫最低價才能上,大家肯定不會賠着賣,自然就重新競價,價格肯定要高過之前。”在化妝品行業打拼了10多年、代理經銷了若干大牌產品的劉佳(化名),道出了林潔不知道的“潛規則”。

如此看來,消費者是不是真的賺了,姑且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商家還能不能玩得起?

能夠拿到平臺方補貼的商家是幸運的,但卻難言輕鬆。

“以前沒有那麼多商家想參加百億補貼,現在需要PK了。”劉佳說。

作爲代理商,劉佳今年重點運營的是,把部分產品放在某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流量池。可以發現,這些商品的價格較其他電商平臺的銷售價格要低不少,價格低了,銷量自然上來了。劉佳在該電商平臺的店鋪裡面銷量前三強,全部都是參加了百億補貼的產品。

爲了讓自己的產品參加百億補貼活動,劉佳需要在平臺和品牌方之間頻繁斡旋。

“參加這個活動,並不容易,平臺方卡得很嚴。”劉佳說,首先需要比價,同樣的產品,價低者得,這就得在供應鏈上下功夫。其次是要得到品牌方的授權和證明,只有授權還不行,還得讓品牌方出具官方郵件來做證明,讓經銷商參加百億補貼活動。

“我得把控價格,還得和品牌方溝通。”在一輪又一輪的爭奪下,勝者加入百億補貼流量池,敗者只能繼續準備,等一切齊全再捲土重來。

劉佳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百億補貼對他而言,意味着可以集中去庫存。

“確實有流量,都是跑量在掙錢,薄利多銷。”劉佳直言,商家也不傻,不會虧錢做生意。

劉佳見證了某電商平臺百億補貼的成長。

三隻松鼠(300783.SZ)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百億補貼現在已經是各大電商平臺的發展趨勢,三隻松鼠也是緊跟平臺變化,參加天貓聚划算的百億補貼活動。

“參加百億補貼是洽洽佈局線上渠道的一個環節,不是全部。”洽洽食品(002557.SZ)電商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百億補貼活動流量比較大,從平臺方的角度來說,一般會做資源傾斜,去搶奪用戶,因此洽洽食品一般都會參加。

劉佳卻對百億補貼又愛又恨。

“一些電商平臺,對商品的補貼金額沒有固定比率,大量的資金補貼在能引流的產品上,比如蘋果手機、海藍之謎這類大牌。而我們這些中小品牌就拿不到那麼多補貼金額,甚至是沒有補貼了。”劉佳語氣中充滿可惜。

在劉佳看來,初期的百億補貼必須真金白銀花錢,但比如某平臺的百億補貼已經成爲了吸引商家的流量池,有些產品商家也要壓低價格,平臺有沒有花錢就不得而知了。

10月16日,一位不願署名的商家代表向時代週報記者提供了某平臺10月14日發送給商家的“‘百億補貼’活動服務費規則”。

在這份規則裡,想要參加百億補貼活動的商家,需要基於活動商品有效訂單(未發生退貨退款的訂單)向平臺支付活動服務費。

根據規則,活動服務費=有效訂單商家實收金額×活動服務費費率;商家實收金額=消費者實付金額+平臺優惠券金額。具體來看,女裝品類服務費費率爲2.5%、彩妝爲2.0%、零食爲1.0%、水果生鮮爲1.0%。

但這份協議被平臺方叫停。“這份協議在商家圈子裡引發了很大的反感,大家都不願意交這個服務費。本身就是微利,再交服務費就賠錢了。”他表示。

這也是劉佳所擔心的,當百億補貼成爲平臺常態化,在流量資源傾斜的情況下,商家還能不能玩得起?

“就怕平臺因爲客戶黏性有了,就開始通過收割商家來變相收割消費者,羊毛出在羊身上。”劉佳表示。

但從目前來看,商家只能跟着這場巨大的補貼盛宴前進,改變自己適應規則。

“如果百億補貼變成了常態化活動,就不能稱爲活動了,而是標配。商家沒有選擇權,因爲消費者認知已經被培養起來,商家只能去匹配消費者需求和平臺的要求,從供應鏈和產品上去做調整。”上述商家表示。

“我肯定不會放棄百億補貼活動,但需要去找些更合適百億補貼活動的商品。”儘管難度在增大,但劉佳依舊會持續參加百億補貼活動,畢竟在流量的帶動下,他還是賺到了錢。

電商平臺真的花了百億嗎?

“現在嚷嚷自己百億補貼的企業太多了,很多企業成立至今都沒賣出過100億,你是要把公司補貼給消費者嗎?”10月19日,京東集團副總裁韓瑞在自家發佈會上說道。

在那場發佈會上,京東推出以超級百億補貼和超省百億消費券組成的“雙百億計劃”。

肉眼可見的,今年的雙十一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或許是因爲百億補貼在這一年從未離開過。各平臺再不下點猛料,已然天天是購物節了,還如何顯現出雙十一的熱門搶手?

但貫穿全年的百億補貼顯然門檻更高。有的企業被貼上“山寨版”百億補貼標籤,而有的企業補貼確實砸下真金白銀。

今年3月末,趣店(NYSE:QD)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萬里目,一入局就大搞“百億補貼”的噱頭,以低價奢侈品的打法試圖搶佔市場。

趣店2019年四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爲28.6億元。截至10月30日收盤,趣店的總市值約爲22.74億元。顯然,趣店體量離百億相差甚遠。

而拼多多“百億補貼”真的有100億嗎?

第三方數據研究團隊“超對稱技術”報告顯示,僅2019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爲百億補貼投入的補貼額就達到50億元左右,平均每件商品的補貼率約爲15%。

再根據拼多多2020年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在補貼和推廣費用上,就花了91.14億元,同比增長49%。

如果照此估算,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只會多不會少,大概率不會低於100億元。

互聯網補貼時代廝殺

互聯網補貼最早被人熟知的,是網約車領域。

2014年,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發生激烈的補貼大戰,堪稱“請全國人民打車”。2015年情人節那天,這兩家曾經鬥得你死我活的打車軟件巨頭宣佈合併。

隨着合併,原本沉寂了一年的“補貼大戰”,2016年再次燃起,滴滴和中國優步相繼推出了大力度的優惠活動。

網約車企業用燒錢的方式,燒出了人氣和流量。

“滴滴快的大戰迅速蔓延到O2O行業,所有行業都補貼了起來。”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在2015年羅輯思維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做分享時提到,互聯網充沛的資本和激烈的競爭讓互聯網從免費經濟走向補貼經濟。

無補貼難擴張,不論是新創企業,還是老牌巨頭,補貼成爲招牌動作。看上去是平臺心甘情願被“薅羊毛”,實際上是生死大戰,熬不住的,只能倒下。

“頭部平臺拼多多去年率先‘百億補貼’+‘天天領現金’等策略,快速拉高了拼購類電商獲客成本,加上京東、蘇寧易購、聚划算等的加入,在這種激烈競爭的局面下,中小社交電商自然無以爲繼,‘叢林法則’導致優勝劣汰。”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2019年12月9日,被業內視爲下一個“拼多多”的淘集集,宣佈因本輪併購重組失敗,將進行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如今,淘集集已然消失了。

這家2018年8月上線的社交電商黑馬,靠補貼、低價等方式吸引用戶,來勢洶洶,但崩塌只是一瞬間,且始料未及。

吳曉波在2020年跨年演講中指出,隨着流量時代的結束,流量變得越來越貴:“2015年,淘寶獲得一個新增用戶要花166元,京東142元,今天淘寶要花536元,京東是757元。2016年面向下沉市場,拼多多獲得一個用戶要花10元,到2018年第四季度,連拼多多獲得一個用戶都需要花143元。”

流量的成本最終分攤到了每個人身上。

中泰證券認爲,長期來看,高額的營銷投入難以持續,品類擴充、品牌和C2M商品佔比提高等供應鏈優化舉措,是提升平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王欣(化名)是全球最大布匹紡織品集散地、廣州中大紡織產業商圈的一名個體戶,主要做布料花邊生意,是服裝紡織行業的供應鏈上游商家。但平臺的補貼低價風暴依然波及她的生計。“電商平臺上的服裝價格賣得有多低,我的批發價格就會被壓得更低。”早在去年,王欣曾對時代週報記者如此表示。

時至今年,王欣感慨,更難了。

部分觀點表示,百億補貼的可持續性值得商榷。

“百億補貼如果持續,一方面消費者有可能產生消費疲憊感,也可能會像直播一樣,形成‘唯價格論’的消費習慣。”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平臺營銷策略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爲之間肯定會有一定的相互關係,但應該是良性的相輔相成,互相適配纔對。

毫無懸念的是,互聯網的補貼大戰只會愈演愈烈。而消費者或許只想問,什麼時候會出現千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