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復原技術讓龍門石窟千年殘像再現“最初模樣”

新華社鄭州10月14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着長裙披飄帶、腰身微微傾斜,一尊石質觀世音造像窈窕而立。歷經歲月洗禮人爲破壞,這尊造像的上半側面容早已損毀不見。近日,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西山萬佛洞前,一位遊客利用手機App對着洞窟這尊殘損的造像進行掃描,手機上立刻出現一尊完整的造像。

藉助虛擬復原技術,這尊觀世音像,穿越千年,呈現在世人面前。

據瞭解,去年開始,龍門石窟研究院對這尊編號爲S17的唐代觀世音造像進行虛擬修復嘗試。針對文物本身遺失或損壞的部分,利用文獻資料圖像信息,並在充分考慮時期、同類型造像規律基礎上,按照一定規則進行修補,復原其歷史樣貌,並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爲遊客提供全新的遊覽體驗

數字技術讓不可能變爲可能,讓遊客能夠看到這尊觀世音造像1300餘年前開鑿之初的模樣。”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負責人高俊蘋說

作爲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目前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萬佛洞位於龍門石窟西山的中段,該洞窟因洞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在長達上千年的歷史中,有不少造像已經崩塌或者被大規模盜鑿。

這尊被“復原”的佛造像位於萬佛洞前室南壁,開鑿於唐代中早期,其髮髻以下、鼻子以上部位被損毀。華麗服飾、簡潔明快的衣紋線條、嫺熟細膩的雕刻刀法,讓其成爲龍門石窟觀世音造像的典範之作。

“通過數字技術,讓殘損造像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出更加光彩奪目的魅力。”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早在2005年,龍門石窟就啓動了“龍門石窟三維數字化工程”,經過十幾年的現場掃描,現已完成80%以上窟龕的三維掃描工作

“作爲佛教東傳的重要物質遺存,龍門石窟兼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一系列數字化技術的開發運用有助於新時代‘文物活化’與‘文化傳承’。”史家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