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爲戲曲電影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把脈” 

主辦方供圖

戲曲是表意的,電影是紀實的,兩種不同美學體系藝術形式如何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近日,“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戲曲電影論壇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資深戲曲電影導演馬崇傑北京電影協會副會長秘書長閆於京、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中外戲劇史論專家謝柏樑對於戲曲如何藉助電影的翅膀更高地翱翔進行了探討。專家們表示,戲曲+電影的效果應該是“1+1>2”的,未來的戲曲電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淵源

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與京劇的結合

在如今的電影院裡,“戲曲電影”顯然是弱勢羣體,然而在專家們看來,戲曲電影的發展並不是晦暗的,因爲它有着自己的觀衆羣和值得傳承的文化精髓。

在中外戲劇史論專家謝柏樑看來,中國電影行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戲曲電影的絃歌:“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便是電影與國粹京劇的結合。1931年,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穿插了京劇《穆柯寨》《玉堂春》的片段;1948年,中國最早的彩色電影是上海的戲曲片、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中國戲曲電影構成了東方奇觀。”

謝柏樑還提到了一個數據,證明戲曲電影並不缺少觀衆,“越劇《紅樓夢》電影的受衆,初步估計僅僅在1978年的觀影人數就有12億之多,迄今爲止,這部電影的觀衆不低於20億。拿這個數據來看,中國大部分電影或者所有電影,從單片來看可能比不上戲曲電影《紅樓夢》的觀衆總數量。即便是《紅樓夢》舞臺劇,其觀劇數量也有2億多人,就一個劇目而言,足以超過百老匯最好的音樂劇演出數量。其他如越劇電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戲《天仙配》的電影觀衆,都是以5億、10億爲基本單位的。”

北京電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閆於京也表示,中國戲曲電影是一座寶藏,如果開掘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文化資源,“電影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解剖社會、解剖人性,這對於中國傳統戲曲來說,正是它的長項,比如《竇娥冤》、《桃花扇》,這種戲曲既關注現實,又能夠深入解析社會。從南宋到清代,一直到現代戲,都很有人文精神,很會講故事。”

困境

急需找到更多與觀衆對話的通道”

然而,在商業電影成爲世界潮流的情況下,戲曲電影面臨着困境,如何突圍則成了一個難題,電影科技顯然被寄予了厚望。展映中,馬崇傑導演、趙葆秀主演的戲曲電影《風雨同仁堂》便在攝製中首次運用了虛擬拍攝技術,這種方式讓戲曲電影在視聽語言上有所超越,改變了以往戲曲電影中,實景對於舞臺動作的破壞。

京劇表演原本就是一種虛擬的寫意,本身蘊含在演員的眼神和身段中,配上實景後會形成衝突。而虛擬拍攝技術則豐富了舞臺的空間結構,這種技術使演員和導演能夠看到實時拍攝的影像,隨時調整表演情緒。專家們認爲,技術會幫助戲曲電影改換頭面,能夠給人一個更新鮮的感覺。

但饒曙光認爲,所有的技術都是通過人的智慧和創造,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容表達。戲曲電影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與當今觀衆找到更多對話的通道和空間,形成良性互動,“不管是用傳統手段、虛擬手段,還是別的方式,只要能與觀衆達成共識就對了。”

目前常見的戲曲電影,基本上都是比較成熟的戲曲舞臺劇被電影化,在未來有沒有可能,專門從戲曲電影的角度來創作劇目,使戲曲電影更適合電影思維?對此,饒曙光表示,目前已經有不少專門爲戲曲電影寫的劇本出現,“比如,韓志君導演的《大腳皇后》《大唐女巡按》,就是爲戲曲電影而創作的,其更多地運用了電影化的思維,也融入了更多現代人的意識和價值觀念,讓戲曲電影以現代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出現。”

專家們表示,戲曲電影中,電影並不一定是輔助,也可以是一種促進,1962年京劇電影《野豬林》拍攝時,李少春先生就在導演崔嵬的建議下,將原來的吹腔改爲了京劇的成套唱腔,由此而創作了廣爲流傳的“大雪飄”,這是電影的功勞。

而在創作心態上,專家們也認爲需要調整,閆於京表示,現在很多古典故事進入了更廣闊的領域,但很遺憾的是,這些資源的開發都是瞄準了“刺激性”,卻對文化內核和精華部分進行了捨棄,這種方式的發掘是一種創作上的偏差。

馬崇傑導演認爲,戲曲電影對於“人才”有很高的要求,“必須瞭解戲曲、熟悉戲曲,這樣才能把戲曲蘊含的美,完完整整呈現在銀幕上,才能更好地用電影的視聽語言昇華戲曲舞臺的效果。”

推動

建立一定形式的戲曲電影院線

除了創作端之外,饒曙光希望未來有關方面能夠推動建立一定形式的戲曲電影院線,“中國現在急需建設差異化的電影市場體系,包括戲曲電影、兒童電影、紀錄片等等在市場上處於弱勢的電影,應該給它們更多的渠道和出口。電影強國不僅僅是隻有大片、頭部電影,而是應該有差異化的電影,而戲曲電影的文化價值,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馬崇傑導演對此也很贊同,他表示,自己作爲電影人一直把弘揚戲曲電影作爲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只有創作人員的努力並不夠,戲曲電影的光大需要有院線以及從上至下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吸引更多觀衆。

專家們也認爲互聯網的播映渠道會給戲曲電影帶來新的傳播方式,“網絡的播放是無限場次的,藉助這種優勢,戲曲電影在未來也會有很大的發展。”

內存

5大劇種10部電影橫跨60載光陰

“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戲曲電影論壇,是“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惠民放映的收官活動

“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惠民放映活動11月5日啓動,集合了自1955年至2018年時間跨度60餘載的涵蓋京、評、豫、越、黃梅5大劇種10部優秀的戲曲電影,在北京10家影院進行放映32個場次。對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5部影片還進行膠片轉數字格式的處理,並進行了修復,讓這些經典的藝術作品在數字放映時代擁有了傳播性,煥發了新的價值。

活動期間,除了進行戲曲電影論壇活動之外,由譚孝曾、趙葆秀、谷文月、譚正巖等戲曲名家,與戲曲電影學者高小健、戲曲專家趙雷等組成的導賞團隊,在11天時間裡奉獻出8場精彩的影片映前導賞。他們爲近800位影迷、戲迷、觀衆介紹了不同門類的戲曲藝術知識、劇目的創作與演變、同劇目舞臺版與電影版的異同、如何更好地賞析多維度高水平的解析,使觀衆受益匪淺。(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