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還是《小兵張嘎》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戰時期,一批少年英雄同父輩並肩作戰。不少小英雄的事蹟被改編成電影、歌曲和文學作品,激勵着一代代中國人傳承紅色基因、接續奮鬥。電影《小兵張嘎》中活潑淘氣、機智果敢的少年嘎子,無疑是幾代人心中經典銀幕形象。本期,我們邀請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廠長江平和“00後”年輕演員王源,談談他們心中的小英雄嘎子。

——編 者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後來又從事電影工作,擔任過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廠長。回眸半生,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兒童電影,還是年少時看過的電影《小兵張嘎》。

小時候,我一有空就鑽進電影院,把早飯錢省下來買票,幾次餓着肚子看《小兵張嘎》。到了夏天,人民公園露天放映,連着10天不換片。我和小夥伴翻牆爬樹,趴在草地上看《小兵張嘎》。看的次數多了,臺詞都能倒背如流。於是,記住了崔嵬和歐陽紅櫻兩位導演,記住了影片中的“羅金保張瑩、“區隊長於紹康、“老鍾叔”張平、“嘎子奶奶李健、“房東大娘黃素影、“老龜田”葛存壯、“僞軍隊長”管宗祥……

沒想到,若干年後,我調到了由北京電影製片廠等單位合併組成的中影集團,有幸和葛存壯、管宗祥、黃素影、李健等前輩成了“忘年交”同事。從他們口中,我知道了《小兵張嘎》電影拍攝時不少鮮爲人知的故事

“看上去就這麼幾場戲,下不下生活絕對不一樣”

1962年,北影廠廠長汪洋聽廠裡著名導演、第一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崔嵬彙報,河北有個叫徐光耀的抗戰小兵,將他在冀中平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小八路故事寫了小說並編成電影劇本,取名《小兵張嘎》。這個題材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當時,北影廠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可汪洋廠長依然拍板:“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們拍部好戲!”

汪洋、崔嵬當過八路軍,打過日寇。崔導演說,不能輕易拔高人物,要通過一個戰鬥裡成長的孩子來表現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他還說,嘎子要“嘎”,不要漂亮臉蛋,不能弱不禁風。

著名錶演藝術家於藍聽說嘎子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小演員,便向崔嵬推薦了一個草原娃。這孩子和戲中的嘎子同年,他的媽媽烏蘭是於藍在延安時的戰友。這個孩子沒有表演經驗,一進劇組,崔導就叫他光着膀子、赤着腳去村裡體驗生活,沒過幾天便曬得黑黝黝。崔嵬一看,樂了,嘎子這個角色立住了。

最先拍的戲是“鬼子”進村,一羣孩子撲向被日本侵略者殺害了的奶奶,放聲痛哭。但扮演“嘎子”的小演員一直入不了戲。扮演奶奶的李健老師後來回憶道:“當時我躺在地上,聽大家反覆給孩子說這說那,可他就是沒反應。我急了,坐起來想給他指導指導,我這一起身,這孩子反而笑了。攝影師聶晶建議導演改方案,不拍小演員的臉,而是用升降鏡頭全景,才把這段重頭戲完成了。”

次日,崔導便決定,停拍兩天,讓孩子們去找老游擊隊隊員和被日本侵略者迫害過的老鄉,去聽真實的故事。當孩子們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回來時,導演知道,這個安排起作用了。聽了老鄉們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小演員對角色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有場和僞軍搏鬥的戲,扮演嘎子的小演員帶着滿腔仇恨撲了上去,把扮演僞軍的演員封順老師咬脫了皮。

扮演房東大娘的黃素影,是1938年入黨的老演員。多年後,她仍十分感慨:“看上去就這麼幾場戲,下不下生活絕對不一樣!心裡沒有對敵人的恨、對老鄉的愛,是演不好的。”

“拍這個戲,就是向人民羣衆請教和學習的過程”

如果說,少年時看《小兵張嘎》是被它的傳奇故事所吸引,而當我自己成爲導演後,每次重溫《小兵張嘎》,都會被影片的思想內涵、藝術魅力而折服。

《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曾說,這部戲是白洋澱裡無數“小嘎子”浴血奮戰的縮影,也是當年八路軍和人民血肉相連的寫照。嘎子從毛頭小子成長爲八路軍戰士,離不開鍾連長、羅金保這些共產黨員的影響,離不開胖墩父子、楊大娘一家等鄉親的幫扶支持。

嘎子,無疑是中國兒童電影中非常鮮活、富有特色、很有個性的人物之一。當看到他藏手槍、堵煙囪、咬胖墩這些莽撞而幼稚的行爲時,我們會爲他的憨厚、倔強、頑皮而忍俊不禁,更會對這個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角色讚歎不已。影片裡,觀衆看不見“神劇”的影子,聞不到“戲說”的味道,人物接地氣,情節有看點。

《小兵張嘎》藝術精湛,一直爲國內外電影界推崇。片中黑白分明的影像,大膽勾勒的光照,富有生活氣息的造型,極爲真實的置景,極爲有特點的道具,彰顯了中國兒童電影的審美價值。尤其是影片中長鏡頭運用,如“打穀場上”那場戲,鏡頭從堅貞不屈的奶奶臉上拉出,而後,大搖臂上升爲大全景,緩推成中景,再移動着追拍嘎子在人羣中尋找奶奶。一個鏡頭,一氣呵成,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又如,羅金保帶着嘎子在民房和客棧以及軍營中穿梭,老鍾叔從牆頭窺探然後跳入小巷、撞見敵人左躲右閃,最後還是被抓走的那兩段戲,攝影師嫺熟的技巧,讓觀衆身臨其境。《小兵張嘎》的長鏡頭運用,是國際電影教學中的範例之一,許多西方國家的電影學院都將這部影片作爲經典向學生傳授。

在片中扮演僞軍隊長的中影老藝術家管宗祥老師介紹,拍戲時,他們自帶鋪蓋,住在破廟裡,反覆向當地老鄉討教。扮演女衛生員袁其勵老師曾告訴我,他們“游擊隊員”無一例外地被導演趕到鄉下,拍不拍戲都必須穿上劇中服裝,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游泳、划船、打槍乃至採蓮、抓魚,一律不許化妝,每天要到太陽下把皮膚曬黑。汪洋廠長還曾說:“拍這個戲,就是向人民羣衆請教和學習的過程。希望大家記住那句歌詞: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今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再看電影《小兵張嘎》,我一如既往地激情澎湃、熱血沸騰!這部影片,謳歌着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偉大抗戰精神,詮釋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含義,實屬一部令人難忘的紅色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