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回憶殺不夠香?中國電影如何彎道超車

“十年後再看《阿凡達》,少了些震撼,更多是感動!”近日,電影《阿凡達》重映不僅引發廣大影迷關注,也喚起了不少觀衆第一次體驗3D電影的感受,“身臨其境”“彌補了當年家鄉縣城沒有3D影院的遺憾”……《阿凡達》此次重映,市場表現與當年席捲全球、萬人空巷的局面已不可同日而語。

“十年前《阿凡達》登陸中國,是在它成爲世界電影技術標杆的情況下引進來的。這十年,中國電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電影智庫秘書長、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教授侯光明在接受人民網文娛採訪時表示,“這十年是中國電影從規模到質量發展最迅速、引進技術最便捷、效益最高漲的時期。這十年我們完成了電影大國的構建使命,開啓了電影強國新徵程。”

厚積薄發、豐沛高質全面發展

今年春節,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表現可謂“牛氣沖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電影票房同比下降近70%。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大幅回升,成爲了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十年前《阿凡達》創造了全球票房新紀錄,也是在同一年,中國電影市場首次進入百億市場行列。”侯光明表示,這樣的票房景象對中國電影人是有觸動的,也是有吸引力的,“我們看到了世界電影最頂尖的技術,看到了單部影片的票房潛能。我們開始學習別人先進的東西以及研究自身應該有的技術,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進步。”

“中國電影票房總體量從2010年百億元到2019年600多億元,十年來增長了6倍,這在人類電影史上是空前的。”當年《阿凡達》的上映開啓了全球3D電影的熱潮,也帶動了電影技術流。侯光明表示,在電影技術創新方面,十年來中國電影由跟跑到並跑,甚至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可以說,中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了世界電影第一陣營。”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2016年春節檔,《美人魚》將中國電影市場單片票房帶到了30億元量級。不到一年,“奇蹟”再度上演。2017年暑期檔上映的《戰狼2》最終票房衝高至56.91億元,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單片最好成績。此後,《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國》《唐人街探案》系列等優質國產影片,紛紛擠進內地票房影史前十,徹底打破了與進口影片分庭抗禮的局面。更振奮人心的是,從2016年到2019年,國產影片票房佔比呈現出整體增長的趨勢

“國產影片的質量和號召力已經超過進口影片了。從票房排名來看,前十部有九部是國產影片,這和觀衆的需求反饋是一致的。”UME影院管理集團運營副總監、華北區區域總經理蔡曉雪表示,優秀的國產影片或憑藉高工業規格的製作贏得市場,或依靠紮實的故事與人物贏得觀衆的掌聲。“尤其是近兩年涌現出的高口碑現實題材影片,既和觀衆形成情感共鳴,又講述了新時代下平凡人的社會百態,格外受到觀衆的喜愛和市場的青睞。”

十年來,中國電影人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作之路,新主流電影花開不斷,觀影條件和環境的飛速發展也體現了中國氣派。“2009年,中國的銀幕數量只有4723塊,且當時全國3D銀幕不過700塊。2016年,中國就已成爲全球銀幕數最多的國家。2020年,全國銀幕數量仍保持增長趨勢,高新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影院建設中,這都爲我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侯光明表示。

在蔡曉雪看來,這十年中國觀衆也在不斷“升級”,“過去看電影首選交通便利的商圈,現在觀影效果好纔是硬道理。中國巨幕、CINITY、IMAX、杜比全景聲、高幀影院等,國內影院建設的差異化給了觀衆更優質豐富的視聽體驗,所以觀衆自然要選擇觀影條件更好的影院。”

技術精湛、激發活力、勇攀高峰

2021年春節檔,《刺殺小說家》用動作捕捉和虛擬拍攝等技術完成了一部“不一般”的視效電影。相比較前幾年中國電影的特效而言,二者已經是雲泥之別了。從《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到中國首部IMAX 3D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電影人一路追趕世界先進電影技術。

談到中國電影爲何要努力推進電影工業化時,侯光明表示,10年來面對世界先進電影技術的衝擊,中國電影產業整體上完成了電影大國的建構,並正在向電影強國邁進。“這10年間取得的標誌性進步,便是我們初步建立了一套中國電影工業化生產體系。而電影的工業化體系,其最大特徵就是生產的規模化,流程的標準化,製作的智能化,類型的多元化,以及合作的國際化。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夠在國際電影產業中真正進入第一梯隊。“

“當然,電影工業化也是不斷提出新標準的過程。”侯光明表示,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展望未來,我們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我們要清楚,電影藝術是伴隨技術發展而前進,電影技術又依靠創新來推動電影工業化。實現中國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電影工業化是一條必由之路。”

十年間,中國電影在產業和市場層面的高速發展令國人驚喜、世界羨慕。“取得這一成績,靠的是電影界團結一心、齊心合力,有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觀衆對電影的熱愛,以及打造出了中國特色的新型電影發展模式。”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