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電影修復師:與時間賽跑,讓老電影“重生”

【青年修復師心聲

講述人: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師 孫 帆

動畫專業畢業後,我誤打誤撞地進入了電影修復行業,一做就是八年。如今,我參與修復的影片已有兩三百部,其中有大家熟悉的《盜馬賊》《紅高粱》,還有很多鮮有記載的珍貴影片。

膠片是電影最初的載體時間久了,膠片會受到各種損傷,常見的髒點劃痕黴斑、褪色、抖動等。尤其是醋酸膠片,易產生醋酸綜合徵,修復難度極大。損傷更重的膠片甚至沒法進行數字掃描,只能永遠消失在時間長河裡。

電影修復不僅要去除影片上的髒點劃痕,還要進行色彩還原等藝術修復。爲了貼近影片原貌,需要查閱大量資料瞭解創作者意圖。對於一些年代較近的影片,我們會邀請主創人員參與到修復中。《紅高粱》的攝影顧長衛、《那山那人那狗》的導演霍建起、《盜馬賊》的攝影師侯詠、《血色清晨》的攝影師曾念平等,都參與過所拍攝影片的修復工作。他們對藝術精益求精,爲一部影片不厭其煩反覆調整,直到滿意爲止。這種對藝術負責的精神深深影響着我。

數字技術發展爲影片修復提供了更多可能。《林家鋪子》是我們運用人工智能修復的第一部影片。膠片上有大量白色黴斑,播放時,眼前一片“雪花”。人工智能通過“學習”,可以對黴斑進行快速批量化修復。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鏡頭中真的在下雪時,人工智能會計算失誤,將雪花也修沒了,要靠手動修復把雪花“變”回來——但總體而言,修復效率還是大大提高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我帶領修復小組輪班工作,用30天完成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4K修復。該影片入圍了2020年戛納電影節經典單元,這是國際修復行業對我們工作的認可。

一般情況下,修復師每天要修復約6000幀畫面。能堅持下來的,不僅要耐得住寂寞,更得有一顆熱愛電影的心。我想,我會一直熱愛下去。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宋喜羣王冰雅張哲浩杜羽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