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董事長稱78億身家 不過是微商版"凡爾賽文學"
(原標題:“最小女董事長”號稱78億身家,不過是微商版“凡爾賽文學” | 沸騰)
▲視頻截圖。
文 | 和光
近日,網紅張某如因一則“22歲網紅董事長迴應質疑”的採訪,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1998年出生於廣東湛江雷州的張某如,號稱全網最年輕的董事長。13歲外出打工,19歲“爆紅”網絡,“78億身家”“廣州7套房”是網友討論她的標籤。
據媒體報道,2015年,17歲的張某如在短視頻平臺開設了名爲“小小如”的賬號,一開始靠表演胸口碎大石等土味視頻,迅速積累了一批粉絲。
19歲時,張某如開始創業,開服裝店、做模特,成立了以姐妹三人名字命名的化妝品公司和線下實體店;同年,她創立了自己的化妝品品牌,做起了微商,截至目前,她在幾大平臺的合計粉絲超千萬;更有媒體報道,其化妝品公司已經從20人發展到100名員工。
與其公司規模擴大伴生的,是網絡上對她涉嫌傳銷斂財、虛假宣傳、產品劣質、造假炫富等問題的各種質疑。
▲視頻截圖。
在這個注意力就是賣點的時代,網紅張某如行走江湖、揮灑自如的“三板斧”,並沒有格外的出奇之處,本質上還是一條“打造人設-炫富吸粉-販賣成功學-誘惑粉絲交錢成代理”的老路。
微商動輒喜提瑪莎拉蒂的路數,她有;微商搞分級代理的模式,她也有。
這位滿打滿算只有22歲卻早已“譽滿江湖”的“小小如”,在熟悉配方的包裝下還是走出了一條豪車是租的、所謂的“7套房”只是兩套付了十幾萬首付的30平小公寓的“如式翻車路”。
即便如此,藉助平臺力量擁有千萬粉絲的張某如,還是憑藉其勵志人設,吸引大批粉絲成爲她的代理。
從網上曝光的資料來看,張某如的代理多是學生、寶媽羣體: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甚至尚未成年,生存技能較差,但又面臨較大的生存困境,渴望通過努力給自己的家人帶來好日子。這當然並非偶然——她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張某如的影子。
除了長相清純、吹牛不打草稿,外界對張某如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有她強烈的企圖心。
事實上,無論是面對媒體採訪,還是在一股濃烈PR味的公衆號推廣文章裡,她都表達了想成功、想出人頭地的願望,因爲“過了太多的苦生活,所以很喜歡賺錢”, 毫不諱言“覺得錢很重要”。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現實生活給她的無力感。父母都是出賣體力的普通勞動者,家裡孩子又多,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都無法給張某如人生助力,還會“拖累”她。
一路擺過地攤,做過“廠妹”、服務員、銷售,13歲就出來打工的張某如一心想着創業,因爲“不打工也沒錢”、“打工好幾年仍然存不到錢”,小學沒畢業的她,幾乎是無師自通學會了通過互聯網包裝自己。
通過左手講故事、做假圖,右手做貼牌產品、升級微商模式,張某如成功具備了可以“割韭菜”的資本,讓她可以毫無顧忌地“揮起鐮刀”。某種程度上,無論是學生還是寶媽,她們都是比曾經的張某如更弱勢的羣體。
從很多代理爆料的情況來看,張某如所謂的“一對一重點培訓、介紹人脈資源、一起創業”,其實只是誘導粉絲的話語,她真正精通的,從始至終只有做假圖、製造幻象這一個招式。
而從不少人曝光的行業潛規則來看,她所謂的化妝品品牌看似高大上,但大概率也是找代工廠家生產的貼牌產品,畫着精緻妝容拿着自身品牌旗下各類化妝品打廣告的張莫如,仍舊只是在講故事。
很多張某如的代理可能想不到,當她們爲賣的產品捲入爛臉糾紛時,她們本身或許纔是真正被瞄準的“產品”——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這裡面所涉的三層加盟級別模式已涉嫌傳銷。
緊跟而來的代理要求退貨退款慘遭拒絕、雙方翻臉的戲碼,也就不再奇怪。在網上,控訴張某如的維權視頻與網帖,也是一拎一大堆。
▲視頻截圖。
韭菜割多了,終有翻車時
張某如的很多做派,很難不讓人想起此前的“名媛流水線”,她的宣傳話術,也像是微商版的“凡爾賽文學”。
只不過,現實早已爲誇(xu)張(jia)的營銷標上了價碼。
21歲時“78億身家”,力壓“空調女王”董明珠,卻跟女富豪榜無緣,編造這樣的“創富奇蹟”,無異於給自己立了塊醒目的靶子。
貼“全網最年輕董事長”的標籤,也是完全不懂那句話——樹大易招風。
而那種多級分銷的模式,到了“傳銷免疫人羣”那兒,也是低級得不能再低級的老套路。
說起來,張某如只是同類人羣中的一個典型,她只是表現得更浮誇些。
她不是第一個,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也提醒我們,一個小網紅的奮鬥翻車史可能不值一哂,但背後所折射的某些生態卻不容忽視。
就在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
相比傳統電商,微商有着門檻低、成本小、傳播廣等優勢,對於擁有彈性時間的年輕媽媽羣體而言,原本是容納她們就業的廣闊天地。
可就目前看,無論是殺熟還是搞傳銷,有些從業者都走歪了、跑偏了。Ta們太急切地從中掘金,卻罔顧違規操作對應的現實代價,也不顧行業的長遠發展。
如今代理們的維權被張某如視爲“黑粉攻擊”,她的諸多行爲也被解讀爲洗白、賣慘。
在“詐騙犯”與“黑粉攻擊”的相互攻訐螺旋中,各方也不妨訴諸法律,在法律的框架下定紛止爭。考慮到眼下曝光帖、控訴聲紛至沓來,有關方面也宜加強監管,對其涉嫌傳銷、產品質量等疑點進行一攬子調查,維護消費者利益。
22歲的張某如還太年輕,還有資格做灰姑娘的夢,只是總有一天她得明白——靠謊言、靠收割別人換來的“水晶鞋”,總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