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汽配店亂象:零配件翻新賣?輪胎改期?

今年10月中旬,新京報報道稱,記者先後應聘進入兩家知名汽車品牌4S店臥底暗訪,發現了諸多驚人亂象,包括4S店員工車輛定損前砸壞配件車主購買的清洗劑被倒掉、推銷超量油液再被截流回收等。

11月27日,新京報記者多方採訪發現,汽車後市場同樣存在着將機油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修改輪胎日期、零配件翻新回收等諸多問題

此前有機構預測,隨着我國汽車保有量的穩步上升和車齡的增加,汽配行業市場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獨立後市場體系流通環節冗長,直接導致零配件從供應商消費者,經過多重流轉後價格已然翻了幾倍,且整體流通效率低下。

不僅如此,國內目前尚無統一的配件編碼和認證體系,而且配件信息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流通環節中部分參與方,爲了獲取高額暴利,售賣大量以次充好、貼牌等假冒僞劣產品

機油以次充好 成本可降一半

“機油出現的問題一般就是灌裝,把低級別、低價格的機油罐裝到高級別、大品牌的機油桶裡”,一名汽配店王老闆向記者表示,以一桶300元的機油爲例,如果正常售賣,機油的成本在200元左右,如果以次充好,汽配店則可以將機油的價格降低至100元左右,正品殼牌機油的市場價一般在100元左右,假殼牌機油則可能按照65元的價格售賣。

上述汽配店王老闆表示,消費者平常在汽配店難以對此進行識別,部分機油已經進行罐裝,消費者看不出來,即使有的機油包裝不同,消費者問起時,汽配店也可將“升級版、大包裝”等話術作爲理由來應對消費者。儘管國家有專門的鑑定部門可提供機油鑑定,但“很少有消費者爲了機油專門去這些機構”。

此外,截餘機油的情況也可能發生。新京報今年10月報道,有部分4S店會截留變速箱油,從62元一瓶的剎車油到120元一桶的防凍液,技師都會整瓶整瓶地截留下來。據一名員工介紹,這些被截留下來的油液產品,在下班之後都會被4S店統一回收。

而談及使用假機油、過期機油的危害,汽修店王老闆告訴記者,積炭過多造成拉缸、爆油、爆瓦都是可能的事,動力缺失、車抖,也都有可能發生。

亂象背後,是利益驅動。上述汽配店王老闆以每個月進店100輛車爲例稱,一般到店保養的車輛佔比爲30%-50%之間。真機油的進貨價格是110元,而假機油的進貨價格是65元,其中有40元的價差。再賣給到店保養的客戶,一個月大概能賺3000元-4000元之間。

“一般市場上黃殼機油銷量最高,也就成爲了不少造假分子的目標,美孚機油、殼牌機油都曾被造假。”王老闆表示。

記者注意到,有汽車機油行業分析報告指出,2019年汽車機油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在4500億元左右,預計同比增長24%。報告稱,國內及國外供需情況短期難以達成平衡,汽車機油行業市場需求旺盛。

2018年,汽車機油行業共有62家企業完成了70筆融資,融資總額達到231.93億元。其中不乏企業獲得阿里、紅杉(參數丨圖片)資本等機構130億人民幣戰略投資,大幅提高了汽車機油行業融資總額,顯示資本向主流企業靠攏的趨勢。

但報告也指出,汽車機油行業仍存在不少問題,包括行業產品製造與服務過程中的技術短板問題、行業相關制度缺乏規範與標準問題、管理混亂各自爲政的問題、如何提高行業服務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問題等。

以次充好的不僅僅是機油,還有汽車貼膜

雲南網2016年4月就曾報道,爆料人吳先生在昆明某汽配城市場花1000元錢購買了汽車全車貼膜,可這款所謂的“3M”品牌貼膜使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出現起泡、翹起等現象。報道稱,有銷售太陽膜的批發商透露,不少店主都是通過銷售假冒的品牌太陽膜來牟取暴利,有的甚至用幾塊錢一米的太陽膜來冒充幾百元一米的品牌太陽膜。

對於上述情況,王老闆向記者表示,現在貼膜相關問題也十分嚴重,“貼3M品牌的貼膜,全臉一般需要1500元,但有的店會告訴消費者可以只花500元,這個價格就不符合3M膜的成本,很大概率是假的”。王老闆表示,3M的貼膜本身具有防紫外線等多種功能,如果買到了假的貼膜,可能就是花冤枉錢買了一張塑料紙。

機油與貼膜爲何頻頻遭到“調包”。新京報今年10月19日刊登評論稱,就像手機維修行業個別從業者會藉機偷換零部件一樣,部分4S店之所以敢過度維修、假保養,究其關鍵原因,就在於汽車維修保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現在私家車普及甚廣,但很多司機都是“修車小白”,並不懂車輛維修,加之4S店維修保養的場景又有強封閉性的特點,車主通常也不會緊盯,所以各方對車輛維修、保養很難進行有效監督

“對此問題,顯然不能只靠車主自己漲知識懂維修、長心眼防止被挖坑去解決。更重要的解決辦法,還是加強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後警示”有評論稱。

零配件翻新回收 一條街能“湊”出整車

除了在機油上“動手腳”以獲得更多利潤之外,故意砸壞汽車零件也是此前部分汽修店的慣用手法。

“在汽配以次充好集中的街區,你甚至能直接在那條街上‘湊’一輛汽車出來”,被問及汽配店私自更換零配件行爲是否普遍時,李老闆這樣回答。

“現在有很多車報廢之後,在保險公司定損後被汽配市場回收,回收後會被賣到修理廠進行維保,有的零部件會直接重新裝到車上”,王老闆表示,可能正常零配件的價格是1500元,報廢車上的零配件價格就是500元,其間差價就被汽配店賺取了。

李老闆則向記者表示,這種做法在行業裡叫“種豆”。他介紹稱,消費者來店裡只做保養,帶來的收益太低,汽配店就會給消費者的車“種豆”,等將來車出了問題就能“收穫”。

舉例稱,有的汽配店會將汽車的插頭拔鬆,車主開走後發現車輛時好時壞,回汽配店檢查,汽配店就稱是車輛傳感器出了問題,需要維保,按照傳感器進行高價收費,實際上只是將插頭進行更換,維保成本很低。

“還有很多車主一去檢查,店裡就說減震器漏油了,實際上店裡可以趁着車主不在,在減震器上擠一點機油”,李老闆表示,減震器需要2根、4根同時換,更換時還可以用舊的減震器替換,給舊的減震器噴漆,消費者也看不出來,新減震器就被換成了舊減震器,自己還要出許多錢。

李老闆還介紹,此前不少汽配店會修改輪胎日期,“因爲輪胎是一次性商品,消費者也擔心放太久了質量下降”。

此外,市場上還有不少次品輪胎被廠家淘汰,汽配店進貨後“動些手腳”繼續將輪胎售賣,也可以賺取利潤。李老闆舉例稱,多年前曾有廠家因將145輪胎誤做成155,只能以低價處理了1萬條輪胎,處理價格爲30元左右,這批輪胎到市場上也曾被人收購後按照正品輪胎售賣。

而自2017年起,山東有許多汽配店出口轉內銷,導致國內輪胎價格下降,“雜牌”進價下降至200元左右,這些輪胎在市場上以“正品”的身份賣給消費者可以賣出500元的價格。從具體操作來看,汽配店只需要購買這些“雜牌”輪胎進行貼牌,非常方便。李老闆估算,每家汽配店每個月能出售2000個自己貼牌的“雜牌”輪胎,利潤就能達到幾十萬。

與“貼牌”相似的是,即使有的發動機帶有二維碼或發動機號,汽配店也可以把原二維碼蓋住,或做一個新的二維碼覆蓋上去。

更有甚者,爲車主進行強制修車。

新京報今年11月11日援引湖南經視報道,消費者陳先生的車在高速路發生事故後,在沒有聯繫的情況下,當地星宜奔馳4S店卻主動前來“施救”。在車輛未定損情況下,陳先生表示給5000元感謝費後將車拖回長沙維修,卻遭店方阻攔,要求陳先生出5萬元才能放車。車主拒絕後並報警,但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車便被拆成空殼,雙方協商未果之後,陳先生收到了4S店近20萬的維修清單。

新京報刊登評論稱,涉事4S店的這一系列操作,有多處涉嫌強制消費:一是不請自來拖車,強行收取5萬元費用;二是未經車主同意強制拆卸;三是留車後強制維修,然後給車主拉“天價維修清單”。

“良好的市場生態不僅需要市場主體自律,也需要監管層面對監管漏洞的完善。當市場上充滿了套路,交易雙方便很難再互相信任。因此,在倡導市場主體‘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的同時,也要及時補齊監管漏洞。”評論稱。

汽配已成千億市場 仍具較大不透明性

去年5月,中國報告大廳收錄2019汽配行業分析報告顯示,隨着汽配相關政策落地以及產業鏈信息化改造的加深,汽配產業鏈結構將會發生深刻變革,汽車保有量的穩步上升和車齡的增加,助推2019年汽配行業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

報告稱,在國內萬億車後市場規模中,汽配行業佔比爲1/3,通過汽車保有量、車主每年用於維保的費用及其各自未來的增速,測算未來2-3年國內汽配行業將保持13.61%年複合增速。

實際上,汽車後市場行業的發展毋庸置疑。受益於國內外整車行業發展和消費市場擴大,國內汽車服務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儘管去年汽車消費市場轉冷,但長期向好勢頭不變,汽車服務行業仍面臨較大的發展機遇。

上述報告認爲,隨着技術創新,我國國內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與世界接軌,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仍將保持良好的發展趨勢。前瞻預測,至2024年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5.7萬億元。

據介紹,目前我國汽配行業產業鏈共有四大參與方,分別是生產商、分銷渠道、零售終端和消費者。由於汽配行業的特殊性,按渠道又可分爲兩類,4S店體系和獨立後市場體系。

不過,報告提及,獨立後市場體系內流通環節的冗長直接導致零配件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經過多重流轉後價格已然翻了幾倍,且整體流通效率低下。

不僅如此,國內目前尚無統一的配件編碼和認證體系,而且配件信息存在很大的不透明性,流通環節中部分參與方,爲了獲取高額暴利,售賣大量以次充好、貼牌等假冒僞劣產品。

行業要健康發展,在法律法規之外,行業自律同樣重要。

針對假貨橫行、以次充好的情況,其實也有不少企業進軍汽配市場,採取一些行動試圖改變目前的現狀,其中就包括傳統的主機廠商如上汽通用車工坊、北汽好修養,第三方服務平臺如華勝、途虎養車等,一些傳統零配件品牌也涉足其中,如米其林馳加、美孚推出的孚創等。

但相較於整個行業的散、亂、小現狀,行業的正品問題無疑還有一些硬仗要打。

有報道稱,多年來,由於缺乏認定標準等原因,我國汽配市場假冒僞劣配件盛行,而且配件價格不統一,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畸形市場現狀。上述問題如今仍待解決。

對此,業內有建議稱,可以加速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結合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在4S店信息數據的基礎上,根據消費者投訴量、處理糾紛的情況、守法經營等情況,對4S店進行信用評價和分類監管,對信用良好者樹典範,對信用差劣者給予預警,並向消費者公示。一旦接到“過度維修”之類的投訴,或查出不法行爲,就該進行嚴厲處罰。

實際上,監管層與行業協會已對各類汽車維修、維保亂象有所動作。

在10月中旬新京報記者臥底4S店後,記者回訪發現,涉事上汽大衆4S店已停業,店內相關負責人稱,目前他們正配合多部門進行調查。針對東風日產晟通專營店存在的維保亂象問題,房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介入調查。房山交通局修管科相關負責人稱,將根據調查取證的具體情況,對涉事4S店做出罰款或停業的處罰。

今年11月12日,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秘書長嚴波公開表示,前段時間曝光的4S店維修保養亂象給行業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中汽修協重視4S店體系在運營中出現的若干問題。接下來,協會將持續完善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品牌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同時,嚴波透露,中汽修協將在明年推出汽車4S店星級評定活動,引導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