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洪千惠 思鄉眼淚寫進《木蘭》裡

作曲洪千惠。(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擊樂劇場木蘭》進入最後總採階段團員默不戰戰兢兢準備最好的演出。(擊樂文教基金會提供)

融合京劇與擊樂的音樂劇場《木蘭》即將在臺灣演出,擔任作曲的洪千惠擅長女性角色鋪陳,從白素貞林黛玉穆桂英林默娘到這次的木蘭,洪千惠總能從女性觀點切入,賦予這些歷史上重要女性角色音樂上的新生命,「我自認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但我從這些不平凡的角色裡,找到音樂上的自我。」

洪千惠曾隨馬水龍教授盧炎教授修習理論作曲,後拿到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文憑返國,從事專業創作,「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個新的嘗試,很多人都說我的音樂很洪千惠,但突破自我就是最大的挑戰,我只能每次都提醒自己,不要重複過去的路徑,每首樂曲都要有自己的設計新意。」

像是一潭清澈的湖水,洪千惠自認自己的人生平凡到無可訴說,反倒是命題式的作曲,讓她可以映照不同命題帶給她的創作樂趣,「臺灣學作曲比較保守拘謹,但我到法國,真的大大開啓了我創作視野。」洪千惠說,影響最大的就是日裔旅法作曲家平義久教授,「他的音樂一聽就知道是平義久的音樂,辨識度非常高,我也才知道,原來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是可以有自我的色彩。」

「就像木蘭可以代父從軍,離鄉背井,那種爲家庭奮鬥,爲國家奉獻的大愛那麼勇敢,易地而處,我一定做不到。」洪千惠憶起自己也曾經和木蘭一樣離過鄉,洪千惠說小時候家住臺南小學都就在YAMAHA學音樂跟作曲,成績不錯,「後來我就上來考光仁,幾個同學一起上來考都考上了,最後只有我來臺北念。」洪千惠回憶,當時她住校,有時候考很爛,或是彈不好,心情很沮喪,「就是很想家很想家,那時光仁附近有鐵道,每當有火車經過,我隨時聽到隨時眼淚就可以掉下來。」

藝專畢業之後,洪千惠考取公費赴法讀書,「在法國的第一年,法文還沒有很好,根本就聽不懂大家在講甚麼。」洪千惠回憶,就連法國銀行行員都想騙她,她存支票結果行員幫她填單填的竟是行員的帳戶,「那是我一整年的生活費,我最後一刻覺得那張表單很怪,要求行員改成正確的,雖然沒有損失,但仍是深深刺傷我的心,我也只能回家大哭。」

過往兩次離鄉的經驗,讓洪千惠書寫《木蘭》裡的離鄉情節格外感人,木蘭自己坐在轎子裡,面對眼前即將未知的路程,身後越發渺渺的家鄉,旋律優美撩人到心痛,裡面滿載的,是洪千惠與無數離鄉者的眼淚。

睽違四年,擊樂劇場《木蘭》終於要在家鄉臺灣演出,11月9日到12日於臺北臺灣戲曲中心、11月24、25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12月1、2日在高雄至德堂進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