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高考全國卷文綜:兼顧基礎性開放性,注重“以考促學”

6月8日上午,全國高考文科綜合考試結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教育部考試中心獲得專家對2021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甲、乙卷試題的權威評析。

專家介紹,2021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捲包括甲卷和乙卷2個卷種。

其中思想政治學科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重大主題,突出建黨100週年,厚植愛黨愛國社會主義情感。強化基礎綜合性考查要求,發揮“以考促學”積極導向作用。通過情境設計提高能力考覈的有效性,穩步提升命題質量。

歷史試題注重考查黨史等相關內容,強調對學科思維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試題增強開放性,較好實現了測量功能。

地理試卷以穩爲主,充分考慮教情和學情,在題型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難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進一步提升試卷的答題感受度和獲得感,有利於學生穩定心態,發揮水平。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着力提升高考命題質量,採取了更爲穩妥、細緻的設計策略,彰顯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素質教育導向作用。

以下爲全國卷文科綜合分科解析內容:

政治:試題突出思想性政治性,避免偏、難、繁、怪題

2021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捲包括甲卷和乙卷2個卷種。其中思想政治學科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重大主題,突出建黨100週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強化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發揮“以考促學”積極導向作用。通過情境設計提高能力考覈的有效性,穩步提升命題質量。

一、突出試題的思想性政治性,落實落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 凸顯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導作用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南。全國文綜甲卷第40題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創新性的理論內涵、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引領作用進行考查,意在引導考生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和重大實踐意義,增強考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強化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的培育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科書。全國文綜乙卷第40題以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重要思想和關於進京“趕考”的談話爲歷史背景,綜合考查考生運用唯物史觀和文化作用的知識思考分析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引導考生從百年黨史中正確認識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密碼,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的基本道理,增強對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3.彰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的大背景下,我國爲應對國際上日趨激烈的制度規則博弈,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圍繞反制裁、反干涉等採取了一系列涉外立法措施。全國文綜乙卷第39題以此爲素材,引導考生分析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工作在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護中國企業、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的合法權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看清濫用“長臂管轄”等霸權行徑的實質危害,堅持反對以強凌弱,維護公平、自由的國際經貿秩序,進而樹立法治觀念提高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

二、強化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發揮“以考促學”積極導向作用

1.加強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體現考查的基礎性

“基礎性”強調基礎紮實,關注主幹內容,關注考生今後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必須具備、不可或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把考試內容集中於學科主幹,避免“偏”“難”“繁”“怪”試題,意在引導課堂教學回歸課程標準迴歸教材,把精力集中在講深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夯實知識、能力和素養基礎,把考生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中解放出來,真正發揮好考試指揮棒的正向引導作用。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有關人大的地位、性質、組織體系、職權及其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等知識是理解這一制度的基礎,是考生應當掌握的學科基本知識。全國文綜甲卷第17題圍繞新修正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增加的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職責的規定,考查考生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專門委員會的關係,人大立法權的涵義等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2.強調知識融會貫通和能力複合運用,體現考查的綜合性。

“綜合性”強調融會貫通,要求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思想方法,多角度觀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命題突出考查知識的內在聯繫和能力的綜合運用,目的也在於引導基礎教育教學重視知識整合,注重發展考生綜合能力。

全國文綜乙卷第38題以我國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從“垂直整合”向“供應鏈開放”模式的演變歷程爲素材,從能力的綜合考查維度看,試題首先要求考生從描述性說明中理解概念的內涵,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從不同角度解析戰略轉型的經濟動因,考查分析與綜合能力。從知識的綜合考查維度看,試題涉及勞動生產率、比較優勢、集成創新等基本概念,需要考生理解掌握其內在聯繫,深入理解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性。

三、加強試題情境設計,提高學科關鍵能力考查有效性。

試題情境是用於引出問題、刺激應試者作答反應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背景與依託,是測試和反映應試者思想政治學科素養的載體。爲了有效測試考生的學科關鍵能力,根據情境的表現內容、呈現形式、測試目標等複雜程度的不同,思想政治學科的試題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情境。

1.設置簡單情境考查辨識與判斷等較低層級能力。

簡單情境是指表現內容、呈現形式、測試目標單一的情境,一般適用於選擇題。辨識與判斷能力,指的是辨識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象,判斷其性質,概括其特點,並與學科的理論和觀點相印證,屬於較低層級的思維能力要求。

全國文綜乙卷第23題以簡短文字配上漫畫方式構建情境,通過感性的直觀揭示深刻的哲學原理。漫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蛋得……》的文字說明與構圖都很簡單,但包含的哲學原理很有張力。要求考生能夠從文字和漫畫構建的簡單情境中,辨識漫畫主人公依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規律而做出“種蛋”行爲的荒謬,進而判斷其實際行爲中包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錯誤。

2.設置一般情境考查分析與綜合等較高層級能力。

一般情境是指表現內容、呈現形式比較複雜,但測試目標比較單一的情境,一般適用於需要補充性、註釋性場景設計的簡單的主觀題。分析與綜合能力,要求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從不同角度分析社會現象和問題,綜合形成整體性認識。

全國文綜甲卷第39題圍繞“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設置情境,按時間順序列出推動戰略轉移的相關內容: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政府機構的調整設置、最高權力機關通過相關決定、立法等。本題考試目標相對單一,需要考生調動有關知識,運用分析與綜合能力,分析上述舉措對於完成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實現“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重要意義。本題情境與任務銜接緊密,內在一致性強,能夠產生明確的作答指引作用,有利於提高能力考查效果。

3.設置複雜情境考查學科能力的綜合運用。

複雜情境是指反映的內容層次較多、呈現形式多樣、測試目標綜合、需要深入解析的情境,一般適用於綜合性主觀題。

全國文綜甲卷第40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主題,從其形成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理論的實踐價值等多維度展開,形成複雜情境,提供了學科知識和關鍵能力綜合考查的空間。在考查認識論、文化自信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考生深入解析情境材料,綜合運用論證與闡釋、探究與建構等學科能力解決具體問題,完成情境任務,從而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的主旋律,積極參與美麗中國建設。

歷史:聚焦黨史、緊扣能力,探索多種題型多元開放

2021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注重考查黨史等相關內容,強調對學科思維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試題增強開放性,較好實現了測量功能。

一、聚焦黨史,打造知史愛黨教育陣地

1.學史明理,汲取思想養分。

通過選取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領導人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探索的具體史實,試題啓發學生從中感悟真理力量。如乙卷第29題材料摘編自毛澤東的《關心羣衆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指出羣衆工作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努力改進工作態度與工作方法。這些觀念在以後融入黨的方針政策,成爲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甲卷第47題選取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的講話內容和創造性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技的論述。

2.學史增信,築牢信仰根基

通過回顧黨從創立到取得革命勝利的光輝歷程,歷史試題展現了黨通過土地革命、武裝鬥爭等開闢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如乙卷第42題呈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部分重要會議,要求學生任選兩次會議,分析期間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並說明原因。黨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們黨從一個完全新式、弱小的無產階級政黨發展成爲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政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試題用事實說話,啓發學生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3.學史力行,砥礪奮鬥才幹

試題通過呈現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偉大實踐,激勵學生從黨史中汲取幹事創業的智慧和力量,把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爲成才動力。如甲卷第41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複雜國際環境爲背景,顯示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在制定外貿政策時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逐漸突破美國等國的圍堵封鎖,實現獨立自主發展,啓發學生在新時代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新徵程上提振勇毅前行的精氣神。

二、增強開放,落實《總體方案》考查要求。

1.創新試題設問方式方法

開放性試題不僅在考查廣度上有擴展,在考查深度上有延伸,也在設問角度上進行了創新。如甲卷第42題引入“衛所”概念,在特定時空框架內創設了包含政治、經濟、邊防等多重要素在內的複雜情境,要求學生提取有效圖文信息,在明代疆域圖中直接標示出衛所集中分佈的區域,並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該題設問本身又具有綜合性,學生須結合歷史、地理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判斷。

2.融合核心素養考查理念

歷史開放性試題較爲鮮明地融入了核心素養考查理念,引導學生將唯物史觀運用於歷史探究;還通過建立相關史實的時間、空間聯繫,要求學生使用特定術語對史事加以概括說明,嘗試對觀點進行歷史解釋,同時彰顯家國情懷。如乙卷第42題要求學生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客觀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成長,該題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熔於一題,彰顯了鮮明素養立意。

3.探索多種題型多元開放

2021年高考歷史試題增強開放性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在開放性試題以外的綜合性試題中也增加開放性設問,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探究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評價作答中呈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乙卷第41題屬於學科內綜合試題,情境圍繞希羅多德的《歷史》和司馬遷的《史記》創設,設問分別從“史家”“史書”“史學”入手,在前兩問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第三問實現相對開放,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將對具體史實的理解上升到理論高度。

三、緊扣能力,體現學科特色考查方向。

1.強調信息加工能力考查

歷史學科對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注重學生對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進行讀取、篩選、分類、歸納、提煉、解釋的能力。如乙卷第25題給出西漢末和東漢中期不同地區的民戶數量,要求學生分析數據變化所呈現的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判斷並得出合理結論。乙卷第35題選取美國中情局推廣紐約畫派的史實,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細緻分析和小心求證,透過現象洞察美國政府藉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爲其國家利益服務的實質。

2.注重批判性思維考查

歷史試題通過增強探究性、豐富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強對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如乙卷第47題引用不同時期史料和不同評價者對於五代時期“長樂老”馮道的評價,這些評價有自評,有他評,評價的角度和所持的標準都各不相同。試題要求考生通過對史料的爬梳分析影響人物評價的因素,從不同角度着眼完整地認識人物,形成客觀描述歷史對象的方法和途徑,透過現象探究本質。

3.增強表達與論述能力考查

通過增加主觀題設問的針對性、側重情感態度考查、優化評分標準等方式,歷史試題加強了對語言表達和組織論述能力的考查。如開放性試題考查考生語言組織、邏輯思維、寫作表達能力,要求學生或闡釋發展變化和分析原因,或根據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特徵,對得出的結論進行解釋論證,表述的清晰、合理程度和邏輯的嚴密在考生的最後得分中佔有一定比例。

四、深化基礎,聯動教學改革同向同行。

1.突出基本概念

高考試題對歷史概念的考查並不是直接考查概念定義,而是以課程標準爲依據,主要從政治制度、經濟和社會發展、思想文化等方面展開,通過情境融合概念要義,注意對同類概念的比較辨析和不同概念掌握程度的測量和評價。如乙卷第24題以分封制爲主題考查唯物史觀;第26題考查宋代四民社會結構下不同社會羣體間流動性的增強。甲卷第32題以古希臘阿里斯托芬劇作中的故事創設情境,考查雅典民主的特點和實質等。

2.強調結合所學

歷史科不同類型的試題都強調問題與學生所學知識的結合,促進學生夯實基礎,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促進融會貫通。如乙卷第32題通過16世紀歐洲特許公司的興起考查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第45題將“江楚會奏”變法方案與學生已有知識洋務運動的內容相結合,要求比較二者相同點。甲卷第24題從春秋時期老子和孔子的不同觀點出發考查周代禮樂文化內涵等。

3.關注基本方法

歷史學科重視對基本方法的考查,重點強調運用分析、歸納、比較、闡釋、評價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論證,考查形式多樣,覆蓋各個能力層面。如乙卷第34題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發展狀況創設情境,要求學生以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判斷物理學階段發展特徵;第46題材料陳述了越南戰爭期間美國使用化學劑的情況,試題聚焦具體歷史事實,學生須綜合作答,作答的實際情況也能反映出教學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水平。

地理:以穩爲主,題型、結構、難度等延續近些年特點

2021年高考地理試卷以穩爲主,充分考慮教情和學情,在題型與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難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進一步提升試卷的答題感受度和獲得感,有利於學生穩定心態,發揮水平。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着力提升高考命題質量,採取了更爲穩妥、細緻的設計策略,彰顯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素質教育導向作用。

一、反映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彰顯立德鑄魂。

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反映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等素材,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

1.講好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

試題精選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全國甲卷1~3題,以新冠疫苗包裝爲背景,選擇浙江麗水玻璃管和注射劑瓶的生產改變我國高端藥用玻璃依賴進口的局面爲案例,引導學生理解黨中央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的提升。全國乙卷1~3題,以無人機服務新疆棉花生產這一典型科技興農案例,展示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農業科技水平、農民勞動收益與生活水平發生的巨大變化。

2.展現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堅定理想信念

試題依託脫貧攻堅偉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現多種扶貧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消除貧困、拒絕返貧的重大意義。全國甲卷43題,以京九鐵路和昌贛高鐵建設過程中兩次“繞彎”蘇區模範縣江西興國爲案例,體現了在黨中央關懷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把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不僅實現了脫貧攻堅任務,而且弘揚了革命文化、賡續紅色基因、增強民族精神。全國乙卷43題,以某科研團隊爲雲南元陽阿者科村探索內源式旅遊開發模式爲案例,展現了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當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引導學生立志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二、豐富能力素養的考查維度,服務人才選拔。

地理試題既有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也有複雜的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學科的基本規律與原理、科學的思維範式與方法,主動思考、分析問題,最終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務、得出新結論,展現學科素養。考查的能力不僅包括必備的邏輯推理能力,還包括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爲高校選拔基礎紮實、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

1.注重對地理過程推理能力的評價

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繫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恰當的推理,着重考查學生對地理學“尺度—結構—時間—過程—機理”這一邏輯思維脈絡的理解和掌握。全國甲卷9~11題,考查珊瑚礁的形成過程,思考地貌發育過程及其背後隱含的機理。全國甲卷37題,考查祁連山山麓的地貌、沉積物組成與地表植被之間的關係,深化學生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學會從時間空間、內部外部的角度思考地理問題。全國乙卷9~11題,考查苔原帶的分佈規律及變化機理,要求學生理解苔原植被的分佈既要有滿足其生長的光熱水土等外部環境條件,又要有種子傳播的決定性作用。

2.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

試題通過拓寬試題材料的來源,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問題解決路徑的差異性、答案的多樣性等方面,探索和嘗試開放性試題新的設問視角,通過搭建多維度創新展示平臺,克服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全國乙卷36題,以某品牌在江蘇崑山市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爲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學生正確看待區際分工和區域聯繫,正確認識中心城市和外圍地域的關係。全國乙卷37題第(4)小題,以巢湖西岸圩田區從種植莊稼轉變爲發展水產業的情境爲案例,呈現人湖關係協調發展兩個不同的方面方案,考查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開放思路和視角,思考我國平原地區不同階段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全國乙卷44題,以科研團隊對青藏鐵路某風沙活動路段兩側的調查爲材料,採用詳實的數據再現真實研究過程,學生可以從局部到整體,從建設期和營運期,從不同的時空組合進行比較,充分考查學生信息整理能力和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重大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三、優化考試內容的設計方式,助推教學改革。

地理試題選取的考查內容與高中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以考促教,以考促學。在充分考查德、智的基礎上,立足學科內容和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引導中學地理教學回歸課標、迴歸課堂,加強對體美勞的教育引導。

1.深化基礎性內涵,夯實發展基礎

試題進一步完善基礎性考查方法,圍繞學生比較熟悉的主幹知識提供材料,但情境設置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基礎性並不是對單一、簡單知識點的機械重複和簡單再現,而是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綜合運用。全國甲、乙卷的1~3題考查工業區位因素及其選擇;全國甲卷7~8題,以安裝高反射率屋頂達到節能減排目的爲案例,全國乙卷7~8題以城郊相對溼度的時空差異爲案例,考查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理解,引導學生重視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繫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將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做題”轉向“做人做事”的素養提升。

2. 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全面發展

試題通過選取生產實踐場景設計典型任務,要求學生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到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錘鍊意志、提高本領。全國甲卷36題,選取英國東南部溼地開墾過程爲案例,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人類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從小幅度的改變到大面積的開墾,都是不斷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結果。全國乙卷37題,圍繞巢湖流域圩田的開發與利用,設計了4個邏輯嚴密的遞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時空變化,不論是早期的圍墾河湖灘地滿足更多的糧食需求,還是後期的圩區功能的改變,都需要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努力奮鬥,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與進步,促進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命題着力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奮鬥精神,認同勞動的崇高和偉大,鼓勵學生堅持以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