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東南亞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隱憂及防範

印尼高達99.99%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吸納了97%的就業人口。圖爲印尼首都雅加達商業區。圖/美聯社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的「亞洲中小企業監控報告」(Asia SME Monitor 2020),4個以中小企業爲經濟支柱東南亞國家-印尼、菲律賓泰國、寮國,受訪企業從銀行貸得營運所需資金比率普遍偏低,印尼竟低到只有1%,菲、泰、寮也不過分別爲4.8%、7.5%、7.6%。調查結果反映了一個現況,遭遇新冠肺炎這場史無前例的巨災,東南亞中小企業想要從正規金融體系尋求資金奧援,似乎沒有想像中樂觀。

由於消費大衆的恐慌心理蔓延,加上一連串羣聚禁令,嚴重打擊中小企業營收,依賴與顧客面對面接觸的小微型服務業者受創尤深。中小企業本就有現金部位低、槓桿程度高、財務體質脆弱之特質,當經濟危機襲來,常囿於缺乏充裕資源因應經營環境的急遽轉變,陷入金流短缺之窘境。且籌資管道有限,多以銀行爲主,但銀行本身亦須衡量授信風險,若無國家力量介入,銀行通常還是以服務大企業爲優先,中小企也只能自求多福。事實上依據ADB調查,三至四成的受訪企業,疫情期間是透過親戚朋友週轉度過錢關,至於原被寄予厚望的數位金融渠道,也未發揮功用,實際被使用的比率僅有2%左右。

中小企業偏偏又爲各國創造大量就業,像是印尼高達99.99%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吸納了97%的就業人口,其他國家也都不遑多讓。避免因疫情釀成失業潮,進而引發社會問題,是以東南亞各國紓困振興措施,無不重兵部署於中小企業,當中又以解決財務燃眉之急爲重中之重。例如印尼延長中小企業的還款期限、放寬債務重組要求,或是泰國提供中小企業超過100億泰銖的優惠利率貸款等,皆期望能儘量降低疫情給中小企業所造成的財務衝擊。

儘管政府挹注大量財政資源,有助於紓解短期資金壓力,但大撒幣卻也可能爲金融市場種下後遺症,ADB日前發表的另一份研究報告就直指這背後所隱藏的「資源錯置」(misuse) 問題。簡單來說,在官方信保、利率費用減免等一籮筐利多專案的掩蓋下,原本體質欠佳而被銀行列爲拒絕往來戶的企業,反倒因此得以苟延殘喘。但這些企業能否支撐到疫情終結?恐怕得打上問號,一旦違約仍是由銀行善後,致使資產品質惡化,動搖金融市場穩定。

特別是東南亞各國的中小企業逾放比率向來偏高,如菲律賓就高達5.8%,泰國、印尼也分別有4.7%、3.6%,再再顯示當地銀行風險辨識及處理問題資產的能力仍嫌不足,此番疫情摧殘過後,恐讓積萎已久的壞帳沉痾雪上加霜。對此,ADB已警告在紓困振興之同時,必須搭配適當的「防護措施」(safeguards against misuse),譬如設立適用門檻並嚴格恪守,或限制接受補助期間不得發放股利,防範因爲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引爆大量呆帳無法回收。

所幸臺灣相較於東南亞諸國,即便去年新增九千多億元的中小企業放款,創下歷史新高,但逾放比率仍控制在0.34%,未見顯著攀升,中小企業放款堪稱質量兼顧。此固然可歸功於臺灣以中小企業起家,信保基金與經營輔導機制皆行之有年,已逐漸形成完整生態系。另一方面,各家行庫也有一套中小企業徵信與風險管理系統,近年來更融入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金融科技元素,進一步提升風險識別與貸後管理效率

惟面對蠢蠢欲動的中小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佈局東南亞市場的臺資銀行仍不可不慎,雖說當地中小企業資金缺口大、金融服務需求尚待滿足,不啻爲一具開發潛力之業務。國銀若進軍此領域,如何將國內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的成熟經驗應用至當地,將是開拓這塊新興市場時最艱鉅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