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投資東南亞,如何不再落後

臺灣東南亞國家沒有邦交政府宜就資金政策等推出配套措施,否則臺商異地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圖/本報資料照片

RCEP通過後,臺商加速對東南亞佈局,許多電子大廠包括鴻海紛紛宣佈投資計劃,最熱門生產製造據點是越南。當然主要原因並非只有RCEP,還有蘋果全球供應鏈策略的改變。但無論如何,新一波的東南亞投資熱潮已經開始,在中美地緣政治角力和兩岸政治不確定性等因素下,企業都感受到跨域轉型重要性

比較臺商進入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時間都很早,有些廠商去東南亞的時間甚至比中國大陸更早。九十多年代初期政府開放投資大陸前,臺商只能以個人身分進行投資。早期臺商在中國大陸的佈局絕大部分以生產製造爲主,最成功的代表包括傳統產業寶成電子業鴻海。至於「中國市場」佈局,只有兩家企業取得真正的成功,即康師傅和旺旺。

綜觀過去30年的臺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除了以上企業之外,實在找不出許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25年前,臺商在中國大陸備受禮遇,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有臺辦全力協助,那時候大陸只有國企,根本就沒有民企生存的空間。但到了今天,許多臺商已淪落爲三流企業,面對國企、民企和外企的競爭,每況愈下,最後只剩下土地價值,不得不黯然撤出中國市場。

這是誰的問題?與其說中國大陸對臺商無情,我們必須檢討,爲何只有那麼少的臺商把握到政策、人口和市場紅利?關鍵原因在於大多數臺商沒有適時轉型升級。鴻海和康師傅在臺灣原來都不算大企業,但他們掌握了機遇,加上自身努力創新,終於變成世界級的企業。然而大多數企業都固守於昨日商業模式,直到被競爭對手超越。

現在政府提倡新南向,類似的歷史正在上演,即臺商去的時機很早,但現卻面臨非常艱鉅的挑戰,而且局勢對臺灣愈來愈不利。以越南爲例,十幾年前越南非常需要臺灣的技術與投資,追着我們跑,反而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但現在RCEP通過,越南變成東協中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全球資金大舉進入,而且RCEP又是由中國大陸主導。此外,越南本土企業崛起,像VinGroup已有大汽車廠,當然不把臺商看在眼裡,連臺塑數十億美元投資大鍊鋼廠,都在越南踢到鐵板

分析臺商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經驗,我們可以歸結出幾點觀察與教訓

第一、不夠接地氣。中國大陸由於講中文,臺商覺得很容易,但卻沒有深入瞭解政策發展趨勢,進而調整自身的商業模式。中國大陸現已沒有人口紅利優勢,土地、環保也都是問題,但許多臺商仍依賴過去低勞力成本代工模式。深圳過去是臺商大本營,但今日已發展成中國最創新的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地位甚至超越香港和廣州。

再來看越南,許多臺灣人不瞭解當地社會、文化背景,也不懂語言反觀越南人懂中文的比比皆是。今天台灣把中國工廠搬到越南,假如還在用過去思維經營,將來遲早會遭到淘汰。

第二、缺乏前瞻整體戰略規劃。臺灣由於和東南亞國家沒有邦交,政府以從旁協助爲主。但很多地方宜有配套措施,資金、政策、策略夥伴需要整合,否則臺商到了異地很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連臺塑、寶成這種大企業都遇到困難,更何況一般中小企業。

第三、沒有策略聯盟打羣架。臺商習慣單打獨鬥,商業模式簡單,但今天若沒有一定規模,很難有影響力。電子五哥夠大,而且其產品正是越南現在所需要,尚能受到重視;其餘中小企業一定要有新的思維,才能引領趨勢。

第四、必須超前部署。臺灣把越南當作20年前的中國大陸。但事實是現在可能只剩下10年的差距。臺商必須要學習以「市場」和「新經濟」的角度看東南亞,否則永遠脫離不了代工宿命

過去臺灣一直犯從領先到落後的錯誤。進軍東南亞,應該學習臺積電,用顛覆性思維,才能從落後到領先,現在覺悟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