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如何看待疫情下的未來?

2020年開春第一季,已註定在歷史留下特殊地位。這是一個充滿各項破記錄重大消息的第一季,所有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美股設立熔斷機制33年來共被觸發5次,今年3月就囊括4次。市場爆發大量資金逃難潮,ETF、基金、投資等級公司債、高收益公司債無一倖免,甚至由美國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證券也難逃波及,市場大感震驚。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衝擊顯然讓市場出現休克,經濟短期內將陷入前所未見且極爲嚴重的潰跌中。倘若疫情有幸在今年夏天獲得控制,這次衰退將是史上最短、但也是最棘手的一次。

疫情造成經濟急墜 一視同仁撞擊這世界

今年第二季經濟表現不佳幾乎已無懸念,我們近期常被詢問:資產管理者該如何配置資金?坦白說,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進行投資,猶如是在有限資訊下快速做決策。爲解釋我們未來可能面臨的情況,我們認爲有必要從過往歷史借鏡

自1930年以來曾發生14次衰退。 每次衰退均伴隨股票價格下跌,幅度從最小的-9%至最大的-75%(大蕭條),而每次持續期間從6個月到45個月不等。 市場通常在衰退結束之前就能找到底部。 對照過往,令人擔憂的,是這次病毒引發的急劇下墜式衰退。

VIX走勢更可以看出投資者因極度恐慌而大舉拋售股票、債券、黃金、公債、ETF,換取現金存入銀行帳戶,以爲資金尋求避風港。任何市場任何資產,幾乎都面臨了價值重估的命運,因爲新冠肺炎的衝擊,無聲的撞擊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任何經濟,無論窮或富有的一視同仁。

疫情過後經濟再起還是陷泥沼 考驗各國政府

全球經濟衰退已成爲2020年基調。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惠譽預估,2020年全球實質GDP恐將萎縮3.9%,美國萎縮幅度則恐達5.6%。正當市場試圖從2008年金融海嘯經驗尋找復甦跡象,我們認爲二者有很大不同:2008年危機主要是由金融產業功能失調引起,資本不足的銀行將高風險的次級房貸,以創新手法用糖衣包裝不良資產大量銷售,導致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危機。在政策決策者介入後,問題獲得解決。

但是,病毒卻非人類所能控制,而且影響範圍不會、也不可能僅限單一產業。僅僅降息或挹注寬鬆貨幣至銀行體系無法解決問題,本次流動性問題也並非銀行體系造成。各界對世界各國有關當局的要求是,針對個人與企業提出能確保其穩健財務狀況的措施,以因應可能維持數月之久的疫情影響。政府必須對症下藥。

此外,如何防範「好」經濟(目前仍正常運作的產業)不會受到「壞」經濟(受疫情嚴重衝擊的慘業)的拖累,亦是考驗決策者能力的重要課題

然而,我們最擔心的是,快速變化的情勢,讓政府決策者習於仰賴的數據與數字,在做出政策反應之前即已迅速改變。當今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在極爲有限的資訊、缺乏領先指標的情況下做出決策。歷史上的政策優先事項並無必然的規則可循,疫情亦無法從現況預測其未來發展與影響期間有多長,各國政府應該提前預料全球經濟將大幅放緩,並預作準備。世界能多快扭轉劣勢端看政府因應。

隧道盡頭終將見到曙光 正面靜待疫情風暴平息

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情況與影響程度,儘管有所不同,但我們仍可從香港SARS疫情過後的復甦看到令人慰藉之處。SARS於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期間襲擊香港,導致經濟大幅且快速萎縮,但復甦力道也同樣強勁。

我們雖然期待經濟能於第三季開始復甦,但也必須務實的設想,並非所有就業機會皆能回覆疫情爆發之前的水準假設有50%的人重返工作崗位,美國的經濟將回到2017年水準,而不是呈現U型復甦。每個產業和每家公司的復甦,則有相當大程度取決於其數位與科技轉型的速度,增加數位時代產能的能力。疫情可能促使人們對供應鏈物流全球化重新思考。堅持投資理念,如何維持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並避免突然改變配置,將比以往更加重要。

在接下來的18~24個月裡,我們有信心一切事物將會好轉,所有經濟體在一連串的刺激方案裡將逐步復甦,並迎接下一輪的成長。我們鼓勵投資人維持正面,以做出明智的反應,無論市場對疫情情況、確認與死亡數字如何反應,終局最終總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