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膝蓋痛 別都當作退化性關節炎 醫揪出意外真相

風溼關節炎屬於全身發炎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爲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接着發展成多關節發炎及腫脹,診斷不易,常被誤診。(示意圖/Shutterstock)

家住三峽山區的60歲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油門都有困難。鄰居介紹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後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二年下來體重更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溼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溼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

收治個案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溼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爲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慾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纔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爲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骨質疏鬆等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

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溼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主述膝蓋會痛、不能蹲,但是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爲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溼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

郭孝齡醫師說,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的患者好發部位容易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爲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的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溼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溼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儘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而「準」就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是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爲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周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目前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劃,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菸,儘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