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響堂山石窟藝術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劉穎穎)5月29日,中國響堂石窟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本次研討會由響堂山石窟管理處、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邯鄲學院美術設計學院、磁州窯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承辦。

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嘉賓有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天津美術學院與邯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等多所院校的教授與學生,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響堂山石窟管理處、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工作室等多所相關單位學者藝術家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曙光對研討會發來了祝辭,他表示,對鄴城、響堂山及其周邊地區博物館的關注是十分可貴的,從雕塑藝術入手來促進相關學術研究思路也充滿了睿智和可行性。他衷心祝願在北朝雕塑藝術研究方面能取得更新、更多、更深入的科學成果,讓響堂山石窟恢復其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里程碑光芒

響堂山石窟第九窟(大佛洞)內景。主辦方供圖

隨後,本次研討會的策劃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美術理論家雕塑家建國闡述了舉辦研討會的目的與意義。他表示,響堂山石窟相對於四大石窟,它的推廣宣傳還不夠,還需要讓社會各界更多地認識它,更大層面促進它的藝術保護和學術發展。此外,對繼承發揚傳統雕塑藝術、打造當代雕塑文化也都有着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如何更好更深入地打造中國當代雕塑文化?需要不斷通過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來耕耘充實,完善中國雕塑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熱愛中華文化的藝術人才,讓更多的人理解並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通過不斷深耕把優秀的傳統藝術總結並轉化出來,既與古爲徒,又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爲打造有中國氣派人文精神的雕塑作品作出應有的貢獻。

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館長趙立春自1985年以來,一直堅守在響堂山石窟進行保護、研究。他表示,目前響堂山石窟的研究處於一個開放的狀態,希望之後有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視角,將石窟造像上升到藝術的角度去欣賞和進行學術探討。以考古學爲基礎,加入美術史的力量,讓不同藝術門類的人蔘與到石窟藝術的研究中,拓展多維度多空間的研究角度,共同探索響堂山石窟更多的研究方向。

據悉,響堂山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太行山支脈,由北響堂山(鼓山石窟)、南響堂山(滏山石窟)以及小響堂山(水浴寺)三處石窟羣組成。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時間有東魏說和北齊說,在隋、唐、宋、明等各朝代都有開鑿窟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目前現存大小造像5000餘尊。響堂山石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造像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中有着重要的過渡作用,對於研究中國佛教、建築、雕刻繪畫書法藝術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