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雙標的國軍武獲政策?
▲岸置機動型魚叉反艦飛彈(Harpoon Coastal Defense)。(圖/Defense Media Agency)
●張誠/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電腦科學博士,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美國太空總署(NASA)反物質磁譜儀(AMS)研究專員(計劃主持人:諾貝爾獎得主 丁肇中院士),現任中央大學企管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解癮戒毒協會副理事長。
媒體報導,海軍日前完成向美採購岸置機動型魚叉(Harpoon)攻陸飛彈系統的「武器整體獲得規劃書」,該採購案將分階段向美採購10多套(若干枚)具「沿岸目標壓制模式」的「岸置機動型魚叉攻陸飛彈系統」與「目標獲得相關配套系統」,預算額度將超過3百億臺幣。
國防部軍政副部長張哲平在立法院證實:「我國已向美方要求購買機動岸置魚叉飛彈系統」,表示國防部已決定對美採購岸置機動魚叉飛彈。中科院長張忠誠也在立法院表示:「雄二、雄三是非常成熟的彈種,前者是次音速,後者是超音速,美製岸置魚叉與雄二是同等級,雄二速度、射程距離略優魚叉,魚叉僅機動性強於雄二,因雄二屬拖曳車輛,機動性略遜。」中華民國已有自制性能相當的武器,爲何還要外購呢?整理媒體的資訊,主要有下列理由:
媒體報導,由於軍規GPS誤差只有0.3到5公尺,高精準度的岸置機動魚叉飛彈因此具備「濱海目標壓制模式」(Littor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可精準攻擊沿岸、港灣內船艦,甚至陸上目標。而濱海目標壓制模式」是雄二、雄三所沒有(或至少尚未公開透露過)的功能。
國防部軍政副部長張哲平表示:「根據模擬分析,若我方要能達到殲敵50%數量,目前我方飛彈的產能數量略有不足。岸置機動魚叉飛彈案若順利進行,將自民國112年返臺服役,未來與海軍海鋒大隊的雄二、雄三反艦飛彈共同服役」。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圖/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先談「濱海目標壓制模式」(Littoral Target Suppression Mode)。中科院長張忠誠表示「美製岸置魚叉與雄二是同等級,雄二速度、射程距離略優魚叉,魚叉僅機動性強於雄二」已暗示雄二可能已具備「濱海目標壓制模式」,至於終端導引尋標器的精度,從2016年雄三誤射事件命中以木材及玻璃纖維建造的小漁船來看,國人應對中科院尋標器的精度及技術能量深具信心纔是。況且,軍規GPS操之在美國,戰時,若軍規GPS遭關閉,岸置機動魚叉飛彈就成廢鐵。
再談「我方生產量能不足」。根據網路公開資訊:雄二射程150公里,增程雄二射程250公里;海軍2017年起擴編四個半機動中隊,增購91輛「雄二」飛彈機動發射車,產製「雄二」飛彈36枚,同時對50枚「雄二」飛彈進行延壽。全案預計2023年完成;增程型「雄二」飛彈2021年開始量產;表示現成的「雄二」生產線已經在運作,沒有研發核心技術的困擾。
▲雄風二型飛彈(圖/資料照)
根據筆者在中科院服役的經驗,國防部覈定給中科院執行的武器量產案,必定包含「產能提升規劃」,以因應戰時大量的戰備需求。現階段的雄二生產案預計2023年完成,爲滿足國防部軍政副部長張哲平所說的「2023年臺海防衛需求」,理應要求中科院立刻提升產能,怎麼會採購岸置機動魚叉飛彈,擠壓雄二的生產空間,間接傷害中華民國的國防自主產業?
國人應該記得2019年蔡總統下令弓三、雄三加速量產,以因應解放軍強化軍機、軍艦繞臺所產生的軍事威脅。2019年,弓三、雄三可以加速量產,2020年,雄二卻不能加速量產?套句某位軍事媒體人所言:「此案並非『能自制卻外購』的政策矛盾,而更似某種政策理想與需求現實下的『難言之隱』」,中科院呢?也只能如張忠誠院長所言「還是會配合國防部政策」。
對美國而言,美國永遠不會跟臺灣政府建交,道理很簡單,因爲跟臺灣建交會帶給美國很多麻煩,不然,爲何不現在就跟臺灣建交?2020年5月26日,美國白宮發表一篇文章「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承認美國幾十年的中國「接觸」政策失敗,要改採「對抗」政策。因此,一個企圖臺獨的政治實體在臺灣,只要能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面向去牽制中國大陸,就符合美國利益。所以美國會加強美軍軍機、軍艦經過臺灣,升溫兩岸軍事對抗,並支持這個臺灣政府買美國武器去強化軍事對抗。
美國輸出軍火,臺灣放棄國防自主,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臺灣贏到了甚麼?
熱門推薦》
► 張誠/國防軍事不需要做超前部署?
► 梅復興/臺灣應該買「魚叉」CDCM嗎?►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