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建新管取代三接? 中油嘆難:環評與填海造陸至少10年

環團認爲可從現有臺中港海管增加供氣,不用在觀塘建第三接收站。對此中油反駁,現有海管已飽和,建新管環評加臺中港填海造陸,連同工期都要10年。(圖:中油提供)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衝擊藻礁生態,環團提出可從現有臺中港海管增加供氣,對生態影響最小。不過中油反駁,指現有海管已飽和,無法加送,如要重新拉新的陸管,環評與工期至少要10年,且臺中港也得填海造陸、增建儲槽汽化設備,難度相當高。

回溯觀塘第三接收站前身,是早在1996年,前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主持的東鼎液化瓦斯申請在桃園觀塘興建工業港開始,當時打算自行進口天然氣供應給2001年興建的大潭電廠,後來被中油殺出,低價競標奪走。可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油曾評估,只要在臺中港興建第二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拉海管到通霄,再由海底輸氣管線就可以送到大潭,根本沒有興建第三接收站計劃

對於陳年往事,一位熟悉過程的中油主管說,當年得標後確實只規畫要從臺中拉管線到通霄,再至大潭,但這是要給現在大潭電廠的1到6號機組發電用,不是後來規畫的7到9號新機。如果現在不蓋三接站,要從臺中港管線增援,現有管線因爲已經飽和了,完全沒有能力加送,二者臺中港本身硬體與設備條件也不夠。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則進一步點出三接的重要性,強調堅持建置,是完工後可擁有觀塘三接、臺中港二接、高雄永安一接,等於北中南都有一座接收站,達到「分區供氣、彈性備援」目的

如果不建三接,再新建管線到大潭,張瑞宗表示,走陸管要40公里、海管要60公里,土地、環評都是問題,其次臺中港土地不夠,需要填海造陸,上面再加蓋儲槽、汽化設備,「這些難度都非常大」。

經濟部臉書今天也發文對此解釋,中油現有26吋陸管是供應北部民營電廠、工業及民生用戶,已經沒有餘裕再提供大潭電廠。如要重新規劃陸管,工期也要10年,而且功能很難完全取代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