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 中油:環保與發電價值兼具

有關環保團體關切觀塘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劃,中油再次呼籲表示,公共政策討論需要更多正確資訊,事實上經水下攝影檢視,工業施工海域並無藻礁生態系科學證據證明G1藻礁區積砂非施工造成,未來第三接收站完工後操作天數皆符合需求,並未有因海象不佳而不適建站情事

中油強調,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所能提供北部各工業區用電之產能與價值,更是遠遠超過興建經費;籲請全民支持興建第三接收站順利完工,以穩定供應大潭電廠發電基北竹苗科技園區及工業、民生天然氣之需求。

中油指出,觀塘第三接收站「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僅使用既有填地興建接收站所需儲槽設施,對觀塘潮間帶(G1及G2區)保留現況不予開發,至於工業港位於水深超過10公尺深之區域,依據107年7月委託水下攝影調查,顯示工業港海水濁度高,透光度低,海牀沙質覆蓋,僅有零星生物,且未發現殼狀珊瑚藻及柴山多杯孔珊瑚,不具藻礁生態系,故工業港開發並未對藻礁生態系產生嚴重影響。

此外,天然氣爲潔淨能源,其發電之碳排放量燃煤機組之一半,以天然氣發電具快速升降載、低污染、低排碳等優點,且建設時程短,在我國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可做爲漸進式減碳、維持供電穩定之選擇。

尤其,第三接收站是爲供應臺電大潭電廠第7至9燃氣機組發電,並滿足新竹科學園區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北部各工業區及北北基桃近一千萬人之用電需求,另亦供應北部民生及工業用戶所需,創造之產值遠遠超過千億。

綜觀鄰近日本、韓國,每年天然氣進口量遠大於臺灣(居全球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前幾名),其天然氣接收站之負載率亦僅約四成。顯見有充足天然氣接收站才能增加供氣可靠度,穩定供氣發電,具備必要性與急迫性。

中油強調,管線輸送的是高壓氣態天然氣,並無法存放在儲存液態天然氣的儲槽中,且中油既有陸管是26吋,目前供應對象爲北部民營電廠(IPP)、工業及民生用戶,已無餘裕供應大潭電廠,縱使目前規劃新設陸上管線,工期也至少需10年以上,功能亦無法替代接收站,環團「增設陸管、經費、工期、安全,都比海上接收站更好」之說法,此資訊有明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