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花小錢大保障 40歲前必買保單
文/方德琳
前言:「意外發生後,我找保險業務員,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有壽險,所以沒有得到任何醫療理賠。」車禍讓她驚嚇到,因此下定決心,要買足保險做好保障,才能讓先生與兩個小孩無後顧之憂。
十五年前,一場嚴重車禍,讓淑琪(化名)在牀上整整躺三個多月。她回想:「一醒來,醫生宣佈我骨盆都碎裂,這輩子只能坐輪椅了。」但她憑着宗教信仰,熬過兩年多漫長復健期,最後終於又站起來,醫生讚歎她的信念與勇氣,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毅力過人的淑琪說:「意外發生後,我找保險業務員,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有壽險,所以沒有得到任何醫療理賠。」車禍讓她驚嚇到,因此下定決心,要買足保險做好保障,才能讓先生與兩個小孩無後顧之憂。
保費高到變負債 保險還買不完?
當時,她與先生一起在高雄經營便利超商,「先生是原住民,個性很樂天,但不會想到要存錢。」車禍後她立刻加買醫療險與長期看護險,年付七萬六千多元。而業務員看到她有存錢需求,又建議她買儲蓄型保單,每年支出將近四十四萬元,單單保費,每一年就要付五十一萬五千元。
六年多前,便利超商所在商圈外移,淑琪店裡業績不斷下滑。二○○七年,全家年收入約七十二萬元,可是保費加上日常支出卻高達一○八萬元,在付不出保費下,業務員又建議她以保單借款,年利率高達六.九%,每年再付保險公司兩萬多元利息。
○八年,淑琪開始出現車禍後遺症,雙腳越來越無力,完全沒辦法搬運貨品。「醫生建議,一定要趕快換人工關節。」她跑去問保險員關於醫療相關費用,沒想到詢問後才知道,當初買的醫療險,已將車禍事故產生的後續醫療列爲除外責任,所以這六萬到十萬元換關節的費用,完全得不到理賠。
處在崩潰邊緣的淑琪,最後只好求助理財顧問。經過全面健診後,顧問建議她降低保費、停扣或者解約,讓淑琪每年保費下降到四十二萬元,以維持她每年正常家庭收支平衡。
繳了幾年保費,最後白忙一場。淑琪很感嘆:「人家都是賭博亂花錢才欠債,我與先生辛辛苦苦工作,只想早點退休,爲小孩存教育費,居然會因爲存保險而欠債。」她搞不懂,自己在哪個環節走錯路,才一步一步走到保費高到自己快破產,而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慘境。
別以爲淑琪的經歷是個特例,事實上,很多保戶也付出高昂保費代價,卻沒把該有的保障補齊,他們沒有抓住先保障後投資儲蓄的優先順序,以至於該保沒保,完全弄錯重點。
保額只有標準的四五% 保費卻超支七成
保險專家常建議,保額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若以臺灣平均國民所得約六十萬元(兩萬美元)計算,平均保額應該是六百萬元左右。然而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一二年,每人平均壽險保額僅僅只有一四三萬元,即使加上意外險,兩者加起來的平均保額也只有二六四萬元而已。這個數字只有國人平均該有的四五%。
保額明顯不足,但臺灣人花在保險的支出卻屢創新高,毫不手軟;去年,每人平均年保費支出首度破十萬元,達十.六二萬元。如果根據另一個「雙十原則」,也就是保費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個保費支出顯然又比六萬元(六百萬元的十分之一)多出快七成。
宏觀財務顧問平臺總經理邱正弘觀察,這幾年,大家對保險意識提高,知道保險是理財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臺灣人保費增加,投保率提高就不足爲奇。「但只有保障觀念還不夠,如果沒有進一步瞭解正確的保險需求,反而容易被保險業務員牽着鼻子走,把預算花在刀背上而不是刀口。」他說。
編按:本文摘自7月3日出刊之《今週刊》863期封面故事「用小錢養出大保障」,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善用定期險、附約 繳低保費享高保障」、「經濟責任加重 大事先顧 有餘裕再照顧小事」、「教育金退休金同時準備 重大疾病險優先防癌險」、「三數字體檢你的保單」、「見面就推銷列拒絕往來戶」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63期《今週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63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