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沒錢買消防衣 花錢蓋蚊子館

文/鄭閔聲一月二十日深夜,惡夜裡一場無情火奪走六名年輕消防員生命。霎時間,前線弟兄的憤怒迸裂開來,他們控訴消防人員不足、裝備不夠,每次出任務都像一場生死賭局。這是,政府沒錢的問題。同一時間,臺北市世大運選手村鬧得沸沸揚揚,可以花二十六億元蓋選手村餐廳、設備,用完十二天拆掉,再花二十一億元蓋籃球館,也只作爲預賽用途。這是,政府亂花錢的問題。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第一線的問題總是沒錢解決,但政府卻花錢蓋出一座接一座的蚊子館。這些新聞事件提醒我們,監督政府花錢,是公民社會裡刻不容緩的事情。你的21億元血汗錢 用來蓋蚊子館「臺北世大運最浪費的地方?當然是花二十一億元的籃球館,未來那裡幾乎註定變成蚊子館。你只要到附近走一圈,就知道我說的一點也不誇張。」談起世大運預算問題,臺北市議會教育委員會召集人許淑華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她眼裡,這項佔了世大運總支出十分之一的新建設施,毫無存在的必要。走近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三段上的「臺北市和平國小籃球運動館新建工程」預定地,基地面積有四.一八公頃,約五個足球場大。而這塊基地僅有不到一公頃屬於實驗性小學和平國小的校地,而真正擁有這片「教育園地」大多數空間的,其實正是佔地二.六二公頃、爲二○一七年世大運籃球賽而興建的「綜合體育館」。瀏覽工程規畫圖看得更清楚,預計坐落在靠近辛亥路位置、比率超過基地一半以上的圓形運動場,就像是餐盤上的一大塊牛排;包括和平國小在內的其他建設,只是無足輕重的配菜用地學校預定地原定蓋小學 但未來學生有限爲何在一塊國小校地上會蓋出一個大籃球館?又爲何只因至多十二天的世大運籃球賽事,民衆就得乖乖從口袋掏出二十一億元建一座籃球場館?事實上,回溯過去六年曆史,就知道這是爲了一塊不符當初徵收目的而想出來的權宜之計。這塊基地緊鄰臺大與臺北教育大學文教區內,周邊已經有國北實小、龍安國小、大安國小。臺北市長柯文哲在網路上說出了他的疑惑:「因爲少子化,國中小裁併已是大問題,怎麼又要新建一個國小?」柯市長的想法,想必也是不少市民心中共同的疑問。「臺北市政府原本只想蓋籃球館,但因爲土地從一九七三年開始就是學校預定地,不得任意變更使用,郝龍斌只好畫了一小塊地給和平國小解決違法疑慮。其實在少子化之下,附近根本不需要小學。」臺北市議員童仲彥說得無奈。這塊基地是一九七三年,北市府以「學校用地」爲由向居民徵收而來。因爲少子化關係,學校遲遲未動工前任市長郝龍斌也曾說,少子化衝擊,和平國小預定地在他任期內都不會有興建校舍的可能。爲了妥善運用閒置的市有空地,郝龍斌二○一○年主動宣佈一個「讓籃球迷興奮的好消息」:他決定在和平國小預定地興建可容納八千名觀衆、供國內外重要賽事使用的籃球館,先蓋籃球館,六年後再評估興建校舍的可行性。沒想到,這個決策立刻招來居民抗議與議員炮轟,認爲當初徵收目的是建學校,興建籃球館顯然不符合當初規畫使用目的,郝市長的籃球館計劃因此遭到擱置。增用途:建籃球館周邊籃球場多 北市根本不缺直到隔年臺北取得世大運主辦權以後,郝龍斌一度幻滅的「籃球館夢」才得以捲土重來。這次,北市府以「場館必須符合世大運標準規格」,作爲興建臺北籃球館的理由;郝龍斌甚至不惜撕毀「任內不再新設小學」的承諾,使用小部分基地興建每年級僅兩班規模的和平國小,以求合乎土地使用目的。這塊地用來蓋小學沒有效益可言,但蓋籃球館會比較符合市民利益嗎?難道大臺北沒有像樣的籃球場地,需要額外花二十一億元興建籃球館?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五年啓用的臺北小巨蛋設有一萬五千個座位,一七年世大運時也將作爲籃球決賽場地;新北市新莊體育館也可擠進七千人。其他如一三年落成的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體育館以及離臺北籃球館不到一公里的臺大體育館,都能容納超過四千名觀衆,臺北就算不能稱爲籃球聖地,也絕不是籃球沙漠。因此,北市府一三年準備編列預算時,籃球館工程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依舊遭受強烈質疑。當年五月,市府在大安區舉行的說明會,現場更是炮聲隆隆,國民黨籍市議員鍾小平明確表態:「籃球館不需要蓋。」日後接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因而掛名這項工程「起造人」的議員林奕華,更當場直言,「和平國小預定地蓋籃球館是『掛羊頭賣狗肉』,違反徵收目的。」本期相關報導世運大籃球館,爲何未來不能辦演唱會,也不能賣東西,註定成閒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