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吉園圃認證 替蔬果安全背書
文/黃漢華
安全蔬果該如何挑選?「吉園圃」認證提供了最便利的方式,透過一張小小的白色標章,就能吃得安全又健康。
我們吃下的食物到底怎麼來的?安不安全?標示實不實在?近年來隨着塑化劑、毒澱粉、胖達人等事件後,民衆對食品安全有很大的疑慮。
全臺蔬果農民也意識到這問題,愈來愈多農民加入「吉園圃」認證的行列,要讓臺灣人享用蔬果時,不再擔心!
吉園圃(GAP)是英文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優良農業操作)的縮寫,指蔬果栽種過程合乎自然條件,「適時、適地、適種」,不僅適合時間、地點,也合乎栽種用藥的規定。
「以前有農民不敢吃自己種的苦瓜,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拿出來的,都是最安全的!」嘉義縣布袋鎮蔬菜產銷班第六班班長蔡吉隆指着手裡的水晶苦瓜,信心滿滿地說。
光滑潔白的苦瓜是蔡吉隆和16名產銷班班員辛勤栽種的成果,他們接受布袋鎮農會輔導,依循農委會制定的「吉園圃」安全用藥規範,在靠海的土壤上種了5.5公頃的苦瓜。從苦瓜在拇指大的時候,就開始套袋,到收成時纔拿下,不僅不施藥,品質更是出奇的好。
蔡吉隆和班員將水晶苦瓜送到批發市場,才一出貨,拍賣價就居全臺產區之冠,平均售價比一般產品貴二到三成。他們在苦瓜上面,每貼一張吉園圃標章,就代表產品安全無虞,衛生可靠。
小標章建立責任生產製度
因爲市場行情看俏,產銷班以「吉園寶」爲品牌,做成伴手禮盒,開拓直銷通路。
「『吉園寶』是指『有吉園圃,如獲至寶』,」蔡吉隆訴說品牌名稱的故事。2008年,農委會擴大推動吉園圃制度,蔡吉隆知道,這是條該走的路,便跟隨政策採用網室栽種,隔離蟲害,果真開創新局面,讓苦瓜成爲布袋鎮的新特產。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蔬果最怕農藥殘留過量,爲了顧及食品安全,1993年開始實施「吉園圃」,不過,直到2008年,才推出標章,讓民衆從包裝袋上就能輕易辨識。
仔細觀察這枚小小白色標章,可是大有意義,下方有九個數字,具有追溯功能,也是建立農民責任生產製度的基礎。
只要查詢「吉園圃安全蔬果資訊網」,就能看到生產者的資料,知道買來的蔬果來自哪裡,一旦發生安全問題,農民就必須負責。
李蒼郎說,臺灣現在有4200個蔬果產銷班,參加吉園圃制度者已有2126個班,約佔一半,農民必須按照規定,學習正確使用農藥、詳實記錄,接受多次檢查,通過才能拿到標章。
不過對年老農民而言,逐一記錄用藥,並不容易,這也是爲什麼只有一半的產銷班加入吉園圃制度的原因。
然而,臺中市后里區果樹產銷第16班的老農卻摒棄沿襲數十年的用藥習慣,最後打出「天后奶梨」的品牌,這是怎麼做到的?「一開始,真是困難重重!」班長賴明岐表示,老農民害怕,摒除過去的栽培方式會不會影響產量?會不會降低品質?畢竟一個產季的水梨,影響着農民一家全年的收入!
賴明岐只好善用辦法,不僅讓農業改良場、農糧署加強輔導,他也時時公告病蟲害防治時間,掌握正確的用藥時刻和採收時間,甚至還動用農民們的孫子輩,督導爺爺奶奶。
由於年老農民較少閱讀、寫字,常有看不懂藥名或寫錯字的時候,於是,動用就讀國小的孫子們幫忙,填寫用藥記錄簿。賴明岐說,平常是爺奶盯着孫子寫功課,如今,反倒是孫子當起小老師,不僅促進祖孫情感,連下一代也學會正確的農作觀念。
皇天不負苦心人,班員種的梨子,產量不降反升,水梨個個碩大飽滿,還藉由宅配和網購,賣到全臺,售價從2007年每公斤65元,提高到今年的110元。
吉園圃的農藥檢驗合格率達九成四,比率不輸先進國家。但是,根據衛生單位的食品檢驗結果,領有吉園圃標章的蔬果偶爾也會傳出農藥超標、使用禁用農藥等事件。李蒼郎無奈地解釋,主要原因是「鄰田污染」,在不合格中就佔了八成。
由於臺灣耕地面積小,每個農民平均耕地只有近一公頃,加上小小的耕地種了多種不同作物,每種農作使用的農藥互不相同,往往大風吹來,旁邊的農藥隨風飄來,受到無妄之災。
李蒼郎舉例,水稻田附近可能種小白菜,有時候,風一吹,農藥被吹到兩公里的遠處,就可能驗出小白菜不能使用的農藥。
解決之道是透過擴大栽種面積,可以減少鄰田污染。李蒼郎希望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的農地出租方式,由吉園圃農民向沒有耕作意願的農民租地,種植同一種作物,便於管理。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就相當推崇吉園圃制度,他在網路上寫道:「大家要購買安全的蔬菜,只要認定『吉園圃』標章就可以。」
看來國人什麼時候能吃到更多的有機蔬果,吉園圃產銷班可是責任重大呢!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