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鮮活細節講述宏闊歷史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劉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以“尋路”爲線索,講述革命之艱辛和“火種”誕生之必然,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從何起步,百年成就從何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爲什麼出發。”《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以下簡稱《火種》)以“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爲線索,用48萬字篇幅書寫30年曆史,在真實可信的一手材料和精彩鮮活的歷史故事的穿插交融中,構築一段宏大歷史敘事,寫就一部震撼人心的尋路史。

所謂宏大歷史敘事,可從《火種》着筆點所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想寫清楚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必須將其放到一個更大的歷史座標去研究和探討。本書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放到大歷史中“溯源”,從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直至1929年古田會議,於這個時間段的紛繁歷史中釐清主流、主線,爲回答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爲什麼行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註解。

《火種》開篇就寫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標誌着中國徹底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被徹底拖入災難的深淵鋪設了這樣的歷史情境後,作者緊緊抓住讀者關切,小切口切進大歷史,以生動之筆講述有識之士奮起救亡的故事。吳樾徐錫麟秋瑾先行者拋灑熱血,激勵更多同仁前赴後繼;孫中山組織革命黨,發動一次次武裝起義;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然而,由於資產階級革命者的軟弱、渙散和內耗,政權又落到軍閥手裡。《火種》用一個個仁人志士以熱血和犧牲尋求中國復興之路的故事,講述革命之艱辛和“火種”誕生之必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更是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南昌起義三灣改編到古田會議,初生的中國共產黨在參照蘇聯模式遭遇挫折後開始“尋路”。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實現了人民軍隊的浴火重生,爲中國革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

作者善於講故事,在他的筆下,無數文物史料都成爲黨史“教材”。歷史學是對客觀歷史的一種記述,因其側重於“記”,有時欠缺生動。《火種》卻以大歷史與小細節史家筆法生動行文,酣暢淋漓。如第二十三章“轉戰贛南閩西”,下設“朱毛紅軍下井岡山”“沒有根據地的痛苦”“圳下遇險”“大柏地起死回生之戰”等12個小標題,跟隨歷史脈絡層層推進,革命風暴風起雲涌,血雨腥風撲面而來,驚心動魄,絕處逢生,給讀者鮮明的代入感和現場感。作者既原原本本“記”歷史,又循循善誘“講”歷史,探索出學術著作通俗化的一種路徑。

作者坐得住書齋,更跑得勤田野,努力讓紅色革命舊址成爲黨史“教室”。作者廣泛蒐集使用了諸如中共一大紀念館等單位赴海外採集的新史料,獲得了講清講活歷史所需的重要證據和真實細節。與此同時,作者沒有止步於浩如煙海的近代史材料,還頻頻走進歷史發生地,獲取儘量真實的現場感受。從江西尋烏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感受什麼叫“創業艱難百戰多”;在毛澤東同志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賴坊村協成店,感受於偏僻小鄉村思考中國革命道路的偉大胸懷。從書齋走向田野,讓《火種》兼具正確的史觀、豐富的史料、真實的體驗、深邃的史識,站得住腳、經得起看,讓讀者沉浸於風起雲涌的歷史現場。

《火種》抓住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從何起步,百年成就從何而來。紮實史實、宏大敘事與走進現場的生動鮮活,成就了這部黨史著作的好讀、耐讀,相信這本書能爲廣大讀者學習黨史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