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學「會煮20道菜」才畢業 臺小學生卻以爲香蕉是白色

英國小學推行烹飪必修課,要會煮20道菜才能畢業。(圖/達志示意圖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國小生因爲爸媽太寵,連香蕉都只看過「剝好皮的白色香蕉」,過胖的比例也是亞洲第一;在情況雷同的英國,爲了改善中小學飲食品質,決定把烹飪課列爲必修,讓孩子懂得什麼纔是健康的食物,到14歲時,甚至要做出餡餅咖哩飯等20種不同花樣菜色才能畢業。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成人孩童的肥胖比例都是亞洲第一,《食品健康安全法》也爲此修法,禁止含糖飲料進入高中以下的校園,就是避免孩子養成垃圾食物的習慣,但不少人認爲「治標不治本」;英國則因爲校園廚房提供的食物不好吃,很少學生營養午餐,甚至有些人以洋芋片、巧克力棒當午餐,肥胖比率也是歐洲第一。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孩子面對一項新食物,需要嘗試10~30次以上,才能建立起對食物的「印象」,只要增加食物熟悉度,就能降低偏食、挑食的機率,所以從小建立到菜園、上市場洗菜切菜煮飯的教育,是真正達到健康飲食的第一步;現在有些小學已經開始推動「食育教學」,接下來也該是「廚房教學」的時候了。

英國在2014年將烹飪課列入必修,7~14歲的孩子必須在畢業前學會20種菜的做法,推行這項政策的丁布爾比(Henry Dimbleby)和文生(John Vincent)是餐館老闆,他們認爲「孩子要透過學做飯,懂得營養學、知道食物是從哪裡來的」,而且等孩子學會做飯,可以改善難吃的營養午餐品質,讓更多人投入健康的營養午餐,一舉兩得。

傳統市場變成小學!「親子市場」開張。(圖/水越設計提供)

臺灣則有「都市酵母」在2015年推出「市場小學計劃」,把傳統菜市場變成學校,2017年將臺北最有歷史故事萬華新富──東三水街市場,變成臺灣第一座親子主題觀光市場;學生在導覽、當一日攤長過程中,從自己揉麪、煮麪、找錢、叫賣,也能瞭解生活上的知識,很多人表示「以後會跟爸媽一起上市場買菜」。

「親子市場」計劃由水越設計企劃執行,透過跟店家設計師當地居民還有政府的溝通,從中認識連鎖店看不到的食材、三代傳承的調味料,也可以看到「從產地餐桌」的中間過程;水越設計也表示,「從環境的改變跟體驗活動,能夠讓人們學習如何跟店家溝通、帶入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