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家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四位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以科學精神照亮科技創新路——四位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

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

“過去條件很艱苦,有些科學家甚至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中國環境科學研究研究員霍守亮說,“現在條件好很多,我們青年科學家要更加有擔當,爲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在17日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四位科學家認爲,科學家精神不僅可以激勵科學家羣體,而且對科技產業發展和整個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不畏艱難 勇攀高峰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們就坐在貨車後廂裡。”作爲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回想起首次參與高原科考的經歷講到,“那時候根本不講究人貨分離,有車坐就不錯。”

艱苦不僅體現在坐“敞篷車”,不便的交通也使得科研時間被拉長。姚檀棟說,前往科研地點經常需要花費一個多星期,但如果司機不願走,科研團隊便寸步難行。

長時間艱苦的高原考察並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對姚檀棟來說,縱然困難重重,青藏高原所蘊含的科研資源與價值對他仍有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不斷前行。

隨着時代發展,科考手段、設備與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近期考察三江源時,姚檀棟一行人藉助直升機,短短8分鐘就實現海拔兩千米的跨越,高效完成科學考察

“國家實力的提升給予科研更多可能性。”姚檀棟表示,高新技術對科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二者結合將使得科學研究更具效率

抱有好奇 甘爲人梯

好奇心是打開創新之門鑰匙

“歷史上一些顛覆性、革命性課題多與基礎研究有關。”袁亞湘認爲,相對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過程更漫長,這就需要耐住性子,甘於寂寞。

“基礎研究在完成之前,事先並不知道結果是什麼,沒有好奇心就很難堅持。”袁亞湘表示,作爲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基礎研究最原始的動力,因此要始終抱有好奇心。

當前,科技領域國際競爭白熱化,“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袁亞湘認爲,很多“卡脖子”的技術歸根到底是基礎研究,這就需要更多科研力量參與其中。

“培養青年一代科學家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使命。”在袁亞湘看來,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的未來,應該弘揚甘爲人梯、獎掖後學的精神,多鼓勵青年科學研究者,讓他們在科學研究中始終抱有好奇心,實現在重大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與進步。

傳承精神 勇於擔當

作爲“80後”青年科學家代表,郭少軍與霍守亮均表現出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敬意。

“在我科研生涯中,我的導師對我影響很深。”講到科學家精神,郭少軍首先談起90多歲的導師,“雖如此高齡,他依舊每天堅持工作至少12個小時,經常凌晨才結束工作。”

受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郭少軍讓自己始終保持長時間的科研工作。他認爲,規律工作能夠保證科學研究的延續性

“國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所要擔當的。”剛畢業時,霍守亮便參與到了環境基準研究的工作中,但當時該項工作在國內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研究領域,工作難度很大。但他沒有害怕,而是從零開始,邊學邊做。

後來在新的項目中,遇到缺乏數據時,他便帶着學生用3年時間,收集100多個平臺的基礎數據;遇到交叉學科時,他就踏踏實實學領域外的知識。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要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面對困難,霍守亮始終沒有選擇退卻,而是穩紮穩打,實現突破。

在兩位“80後”科學家看來,科學家既要有家國情懷,肩負起新時代的重任,也要有勇於創新、刻苦攻關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擔起新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