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五方面成果

人民網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羅知之)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報告認爲,面對複雜局面,金融系統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善金融管理和服務,爲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報告指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盪。金融管理部門及時採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出臺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多種應對舉措,全力對衝疫情影響。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金融支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前三季度金融體系運行總體平穩,有力支持我國經濟實現正增長,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充分展現出我國經濟金融的強大韌性和巨大回旋餘地。

報告認爲,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週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相互關聯,加之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不得不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國內方面,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短板弱項,加之受到疫情的衝擊,部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可能傳導至金融體系,金融領域面臨的困難和風險增多。

報告指出,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宏觀上管好貨幣總閘門,結構性去槓桿持續推進。前期對宏觀槓桿率過快增長的有效控制,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贏得了操作空間

二是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序處置。對包商銀行、恆豐銀行、錦州銀行等分類施策,有序化解了重大風險,強化市場紀律

三是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得到妥善應對。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不斷完善債券違約處置機制。

四是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風險得到全面治理。全國存續的P2P網絡借貸機構數量和規模大幅壓降,非法集資等活動得到嚴厲打擊,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穩妥有序推進。

五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出臺資管新規相關配套細則並推動平穩實施,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等統籌監管框架,紮實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新證券法開始實施。總體看,經過治理,中國金融體系重點領域的增量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風險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報告稱,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運行的複雜局面,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沒有變。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推動金融體系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支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加大貨幣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推動金融機構合理讓利,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繼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精準處置重點領域風險,補齊監管制度短板,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爲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有利的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