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彭斯是挺臺還是賣臺?是抗中還是和中?

▲這次彭斯強調與中國公平競爭」,顯示美國已然意識到,像贏日本那般贏中國,是不可能的了。(圖/路透

雁默/自由撰稿人

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24日於華盛頓演講,BBC以斗大的標題「美中不會脫鉤」,凸顯此時此刻彭斯與去年態度變化。簡言之,彭斯去年對中國擺出的是冷戰姿態,今年擺出的是求和姿態。

在對中國一陣砲轟後,放軟語調錶態美國不希望美中衝突,絕不會和中國脫勾(decoupling),看彭斯這次演講展現的「表硬實軟」,不禁想起電影「功夫」裡一個令人發笑的橋段,周星馳意圖勒索某社區不成,遭到包租婆拿拖鞋追打,捱打的星爺邊逃邊嗆,又邊喊「大家自己人」。

色厲內荏的國際政治表象

國際媒體的取材角度很有趣,黑中國特別用力的媒體,強調彭斯抨擊Nike等美國企業對中國卑躬屈膝,認爲中美貿易理應和解的媒體,強調彭斯這次的軟化,港臺媒體則凸顯彭斯挺香港臺灣的部分。可見這篇講稿在價值與實質問題上的面面俱到,讓立場不一的國際媒體在彭斯的嗆聲中都可找到自己偏好的題材發揮。

無論如何,看彭斯這次的總體態度,就是回到了「鬥而不破」的軌道,上次那個揚言「新冷戰」的威脅感與大哥自信,已然不復存在。川普政府即將進入選舉年,中美問題必須有一個階段性結論,好讓川普在談這場大型戰役的戰果時還不至於太難堪。

中美休兵下的臺灣牌

短短一年,態度從「對決」到「共存」,這次彭斯強調與中國「公平競爭」,顯示美國已然意識到,像贏日本那般贏中國,是不可能的了。須知,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正是建立在「不公平」地單邊壓制,若不如此壓制全球,美國超強地位無從談起。因此當它在中美較勁中強調「公平」的時候,就是退回到自己的底線,那個充滿積極性的「極限施壓」顯然行不通。

既然是以惡狠狠的態度求和,那彭斯向中國亮出香港,臺灣這兩張牌的用意也就不難理解,這是一個「交易」的信號,而非對港臺的情義相挺。意思是「哼哼,我還捏着你的要害,拿什麼來交換?」。

▲蔡英文政府對彭斯挺臺的迴應十分謹慎,一如此前應對美國國會的相挺,除了淡淡地「謝謝」,不太敢以此作爲槓桿大做文章。(圖/總統府提供)

今天的中美對抗,或說西方陣營對抗中國的武器,靠硬實力已不足制勝,只剩下仍維持優勢的軟實力。什麼軟實力?主要就是自由主義,人權主張與資本主義配對成民主文化的話語權。這個話語權,被西方塑造成「普世價值」,也就是一種思想價值上的單邊主義。

香港與臺灣是西方話語權優勢下的樣板,當美國亮出這兩張牌的時候,等於在昭告天下,想贏中國不能寄希望於硬碰硬,只能從「軟碰軟」的途徑扳回一城。眼光轉向兩岸關係,其實蔡英文執政以來對大陸的策略就是軟碰軟,畢竟硬實力差距已經非常明顯,走對抗路線只能站在西方僅存的話語權優勢上,以批評對岸專制獨裁的方式,拖一天算一天。

蔡英文政府對彭斯挺臺的迴應十分謹慎,一如此前應對美國國會的相挺,除了淡淡地「謝謝」,不太敢以此作爲槓桿大做文章。因爲臺灣的最大利益,是在中美鬥而不破的陰影下悶聲發大財,被端到談判桌上亮相絕非好事。蔡英文即便不從臺灣利益着想,也怕不利於她的外部局勢因此透明,影響她連任。

彭斯亮出臺灣牌,而且連香港牌也一併舉起,形同將港臺綁在美國戰艦的船頭示威,在最前線擋子彈。

美國這種做法,只會讓中國大陸對香港與臺灣的問題轉趨積極,拔除肉中刺。

積極,意味着許多臺灣未曾面臨的衝擊,即便軍事手段不談,光是經貿層面轉向對抗,就足堪爲臺灣的大災難。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臺灣人民也得以藉此機緣,撥開政黨散佈的迷霧,面對真相,不如此,未來將難以承受意料之外的衝擊。

▲人民多數希望兩岸關係向好,並專注於經濟發展。然而論其人民是否把大陸當敵人,比例爲19.5%,是十年前的四倍。圖爲929臺港大遊行。(圖/記者李毓康攝)

對臺灣而言,中美對抗到底對自己是好或不好,答案有點弔詭,臺灣人應該這麼看 —— 中美打得愈兇,所謂的「現狀」變動就愈大,因此對於希望「維持現狀」的人而言,不可能好。但對於希望改變現狀的人而言,則終於等到抉擇階段了。

彭斯的亮牌,無論意味着挺臺或賣臺,結果都是改變現狀,一切端視北京如何迴應。

簡單說,既然被綁到船頭了,未來臺灣就是直接面對風浪。說好是好,是不好也是不好,就看你怎麼調整心態而已。可以確定的是,心存「維持現狀」者,恐慌感必然最高。

順着以上的思路,如果你認爲「維持現狀」最好,理應希望中美休兵,也理應以選票敦促執政者改善兩岸關係。

高調抗中,只會導向「愈獨愈統」,道理就在這裡。爲什麼蔡英文走「低調抗中」路線,人民也就看得懂了。

問題是,美國的全面反中,已讓臺灣低調不起來。那麼,彭斯的挺臺態度,邏輯上就是「愈挺臺,愈賣臺」,臺灣就是在此悖論下討生活,夠聰明,就能理解,不夠聰明,大可繼續高調抗中。

民意中的怨婦心態

蔡英文民調支持度幾個月來的水漲船高,外界皆解讀爲人民的恐懼感發酵,但這恐懼感應該解讀爲「抗中」嗎?讓我們看看另一種民調怎麼說。

根據遠見雜誌最新的調查,91.6%的人民認爲總統需要具備的特質是「促進經濟發展」,64.7%認爲是「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看起來,人民多數希望兩岸關係向好,並專注於經濟發展。然而論其人民是否把大陸當敵人,比例爲19.5%,是十年前的四倍。

既希望兩岸和平,又把對岸當敵人,對比彭斯這兩年對中國嗆聲的基調變化,浮現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 —— 想對抗中國,但又只能選擇與中國好。這道詭異的「風景線」,說穿了,就是實力與願望悖離下的怨婦心態。

當然,64.7%與19.5%可能是不重疊的兩股民意,若是如此,「抗中」心態遠低於「和中」應是實況,而後者的驟升,只顯示臺灣社會在兩岸問題上的分歧加劇。變化之主因,合理推測主要就是政治因素的干擾。

▲美國的重擊只是提前了這個進程,中國短期內確實有傷,但放眼長期,未嘗不是蛻變的契機。(圖/路透)

從分歧中找社會共識,毫無疑問就是91.6%人民對經濟現況的不滿。重點來了,避開大陸的經濟解方,是民進黨努力想實現的政治方向,結果是難以實現。美國對中國打了一年半的貿易戰,終於也發現中美根本「脫不了勾」,這答案還不夠清楚嗎?

無論你向對岸擺出什麼姿勢,不面對根本不可能,中美尚且脫不了勾,兩岸怎麼可能脫勾?既然無法脫勾,又擺出脫勾的姿態,痛苦自困的是自己而已。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蔡英文依賴恐懼感所虛增的15%民調支持度,其實極度不穩呢?畢竟怨婦心態是一種沈重的心理負擔,一旦有脫離的解方,這15%就會迅速消失。

如此即可瞭解,爲何郭臺銘能以政治素人之姿,攫取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持了。

郭臺銘宏觀遭「美國打臉」

郭臺銘跳入政治圈,一出手就是宏觀經濟藍圖,開始時頗有解決臺灣人怨婦心態的架勢。其主張說穿了,就是將臺灣的命脈「科技產業鏈」轉移到美國,換取一個新的兩岸與臺美局面。

關於此,我曾一再指出這個藍圖缺乏內在邏輯合理性,郭董雖然看到了美國在製造業上完全不是中國對手的事實,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因此從中看到了臺灣的機會,但是,重點在於美國有沒有重建制造業的決心與可能性?

答案就是「沒有」。

▲美國早已習慣錢滾錢的經濟思維,很難再回到低利潤的製造產業上。因此郭臺銘的工廠一搬到美國威州,立刻面臨合格勞動力短缺的窘境,還得川普動用退休軍人彌補。(合成圖/達志影像、記者季相儒攝)

今天的美國,財富來自於金融業擴張,而非製造業,白話說,就是靠錢滾錢混跡江湖,這從貿易戰中美方極度在意中國的金融開放即可看出端倪。當然,美國也確實有自身在「科技與製造」脫鉤的焦慮,但深究這個國家的科技業,從業者多爲外來移民,盈利方式也非來自「製造」。如今美國科技巨頭,無論是谷歌或臉書等,皆非製造業,涉及製造的企業如蘋果,幾乎都是委外生產,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此模式能將利潤最大化,與金融業賺錢的道理差不多。

換言之,資本主義走到極致,就是錢滾錢。早已習慣錢滾錢的經濟思維,很難再回到低利潤的製造產業上。因此郭臺銘的工廠一搬到美國威州,立刻面臨合格勞動力短缺的窘境,還得川普動用退休軍人彌補。某種層面來說,這個國家早已「不事生產」,要如何與生產巨頭中國脫勾?因此臺灣的高科技產業鏈即便有此意願,也不敢貿然搬到美國。

彭斯這次的求和態度,以及他駁斥中美將脫勾的說法,完全打臉郭臺銘的宏圖。川普政府已徹底意識到,重振製造業與中國對抗,美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或曰,美國出拳,確實讓產業移出中國,這確然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要論傷害的輕重,須知中國的主要經濟實力,出口只佔一小部分,龐然的內需市場纔是中國立於不敗的基礎。換言之,產業外移絕不代表產業放棄中國市場,中國反可藉此機會加速調整產業樣態,以因應未來20年的轉型與發展。

美國的重擊只是提前了這個進程,中國短期內確實有傷,但放眼長期,未嘗不是蛻變的契機。因爲加速開放,以中國的體量,只會使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更深,全球化多邊主義更形穩固,並不利於美國的單邊保護主義。

彭斯色厲內荏的正解,就在於此。

總結以上,川普確實是一個改變世界格局的人,他用霸道的態度大幅削弱了美國霸權,北京可不一定希望他明年敗選,還說不定是相反。只要川普在選舉年有求於中國,臺灣利益肯定是重要的交易籌碼,一個不平庸的美國總統,做出不平庸的決策,不是剛好而已嗎?

蔡英文能否連任,實無關大局。從好的一面來看,臺灣人民面對一個新的現狀,有助於認清現實,脫離自嗨自爽的幻想。

►蔡英文該顫慄的不是敗選,而是勝選

►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日子 已一去不復返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爲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