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導師”是研究生留學的一道坎

《自然》調查報告中顯示,全球有近1/4的博士 生對現在的導師不滿。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田秋  本報特約記者  陳洋

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公佈了一項於2019年完成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對全球6300多名博士進行調查後,24%的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他們想選擇其他導師。在全球龐大的留學生團體中,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生)佔據主要部分,而研究生導師又在這段學習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研究生留學中選擇合適的導師,也是很多有着深造想法的留學生常年頭疼的問題。

學術成就師生關係不掛鉤

根據《自然》雜誌的調查,“換導師”這個選項高於“換專業”的20%以及“乾脆不讀博”的8%。總體來說,有近1/4的博士生不滿意現在的導師,而《自然》2017年的數據也呈現出相似的結果。另外,有1/5的學生認爲,自己和導師的關係並不利於自身發展,通常無法從導師那裡得到想要或者需要的東西,其中最缺乏的就是一對一的指導時間和就業方面的幫助。

讀研過程中,接受導師的指導至關重要。49%的博士生表示,他們每週與導師一對一接受指導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大多數的學生都需要更多的指導和關注。許多導師都有很高的學術成就,但是他們自己的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與導師建立密切聯繫。曾在美國東海岸一所著名的社會科學類研究生院讀書的楊同學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當時的研究生導師在美國該領域的地位非常高,但也正因如此,他很少有時間管理學生業務,大部分時間都奔波於外面的會議和活動。“每週只有一天下午可以和他預約見面,這時候大概有十幾個學生都需要談話,每個人能輪上5分鐘就不錯了。”

除了學術之外,職業規劃也是研究生最爲重視的因素之一,然而只有1/3的學生對導師在這方面的幫助表示滿意。《自然》雜誌調查中60%的受訪者說,自己的學術規劃是基於興趣和在網上做的功課,但這些“自力更生”的學生可能會失去一些機會,因爲他們只能在瞭解的範圍內做選擇,而沒有意識到還有其他可能性。而造成以上情況原因主要有兩點,除了導師自己的科研和教學的負擔,還因大多數教授都把全部的職業生涯貢獻給學術界,因此並不太瞭解學術界之外的工作機會,無法給出有效的建議。

讀研前先看好導師

在《自然》的調查中,28%的留學生來自亞洲,這之中又有40%來自中國。根據國際教育協會2019-202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依然是最大的國際學生輸出國,其中36.8%是研究生。

選擇導師,其實是讀博甚至讀碩士前開始做的第一步準備。以日本爲例,由於日本高校主要採取“教授治校”的原則,所以研究生(博士生)導師在招收學生方面有很大的決定權,甚至可以說若未獲得導師接收,日本研究生院是不會輕易接受學生的單獨申請。反過來,若獲得導師接收,再通過導師向大學提交入學申請的話,成功率將會非常高。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的高等學府研究生院,也是類似的情況。

具體而言,申請海外讀碩(博)以及物色合適的導師需要以下幾個步驟。第一,通過學校官網找尋嚮往的專業。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個專業在不同的高校,劃分也是不盡相同的。比如,新聞傳播專業在中國往往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但有些海外高校將其劃入法學、社會學或文學等。

第二,在找到想要報考的專業後,需要選定合適的導師。通常,高校官網上都會有每一名老師的相關介紹,如職稱、個人履歷、研究方向論文情況以及聯繫方式等。一個專業通常會分很多研究方向,而每個導師的具體研究方向不同,所以經常會發生導師以研究方向不同爲由拒收學生申請。因此,瞭解導師的研究方向、相關論文是尤爲重要的,這不僅意味着入學後該導師能夠進行具體指導,而且也意味着學生在報考過程中,能獲得較高的成功率。

此外,除了導師的學術背景和成就外,其人品、性情、工作習慣、文化背景和對待學生的方式,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美國西海岸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時候比起教授的名氣,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願意爲了學生慷慨付出時間。”有一些導師把教課和帶學生視爲教授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有一些則認爲自己的科研更重要;有一些導師工作熱情很高漲,讓博士生的工作壓力和強度都很大,另一些導師則相對寬鬆;有一些相對嚴厲,師生之間會有些距離感,另一些則和藹可親,把學生當朋友,學習方面則全靠自覺;有一些和學生來自同一個國家或者相似的文化背景,另一些則完全沒有相似之處。這些不同的種類,都各有其優點和缺點,學生應該按照自己喜歡的類型謹慎地挑選老師,可以與導師現有的學生交談、師生和新老生互發郵件等方式收集這些信息。

明確傳遞自己的需求

很多亞洲學生因爲文化原因,不僅對老師畢恭畢敬,有要求和困難時也不好意思提出。長此以往,不但影響進步,也會讓誤會加深。實際上,作爲學生,要學會把自己的要求和意願及時與老師溝通,只有明確告訴老師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支持。

至於什麼是“自己的意願”,學生首先應在研究生階段甚至是入學之前,就對未來發展方向有個大致的規劃。不少學校在物色學生的時候,就需要申請者有自己的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想要讀博的學生更要對畢業論文或設計項目有一定的想法。在學生未準備好研究計劃之前,冒昧與導師聯繫可能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果。學校是一個研究、鑽研學問的場所,絕大部分導師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研究計劃書的詳盡充實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獲得導師接收。曾在日本讀完博士的中國留學生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道,第一次拜訪導師期間,被問及最多的內容就是進入學校後,如何進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採用怎樣的研究方法等等。因此,研究計劃書可以說是一塊重要的“敲門磚”。有學生表示,自己在申請階段就給青睞的導師發了一封自我介紹的郵件,並附上個人的研究計劃書和本科畢業的學校、成績單等。由於研究方向較爲一致,很快就收到導師的回覆郵件。此後,在徵得同意後,學生專程前往導師的研究室,嚮導師具體介紹自己在研究生期間的研究計劃等。

最後,留學生最需要放寬心態的,就是不要擔心自己的外語能力不夠好。一些中國留學生因口語不夠流利,在導師面前經常不敢表達觀點想法,這很容易讓導師誤解爲準備不充分或缺乏足夠的研究熱情。實際上,導師不會因爲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佳而拒絕接受;相反,如果學生能展現出足夠的學習研究熱情和態度,即使外語能力有不足之處,導師也依然樂意進行學術指導。

當然,雖然改變導師人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不可能。如果真的和導師難以溝通交流,或者到了非常不愉快的程度,還是可以選擇更換導師。《自然》調查中也提到,有一些學生在讀研期間遭到人力剝削甚至騷擾行爲,在這種情況下,爲了能順利讀完書,更換導師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