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改革」方興未艾 10多萬戶違章廠房屬歷史共業

全臺目前有超過10萬戶的違規廠房。(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陳韋帆臺北報導

「1111購物節、光棍節」爲全球商家,爲觸動買氣所辦的促銷節日,但在臺灣也是紀念土地改革成功的「地政節」,時過境遷的現在,我們要面對的又是怎樣的問題?全國不動產特約地政士徐吉麟表示,對於居住問題就是危老、都更,而帶動臺灣經濟力量,最重要的就是工業用地,但至今仍然未有良好的制度解決10多萬戶的違章工廠,必須等到「國土計劃法」正式上路後,纔有「可能」改善。

過去早期的政府,想盡辦法振興臺灣經濟,包括吸引海外留學人才歸國建設,如現在大名鼎鼎的張忠謀曹興誠等人,同時打出「家庭即工廠」的口號臺灣人吃苦耐勞的特性立即顯現,許多人就紛紛接起案子,也因爲品質優良又迅速,讓臺灣代工打開國際知名度。地政士徐吉麟指出,當時知名度打開了,家庭代工案子也越接越多,乾脆把家裡周遭的房子或土地買下,最後越做越大間。

當時「家庭即工廠」是政府所提倡的,也沒有所謂的法規限制屬於違規事項,現在又怎麼演變成「違規使用」呢?徐吉麟說,臺灣經濟起飛後,民國70年才制定了土地使用劃分的相關法規,但早期根本沒有規定,這些曾經是經濟中柱的工廠,頓時成了「歷史共業」下的違規廠房。

許多臺灣代工例如「車牀引擎皮件等」,技術與細緻度都揚名國際,但在「違規廠房」的執法下,逐漸收攤退休,後繼無人。徐吉麟指出,多年前環保意識擡頭,也出現許多檢舉或抗議聲浪,政府承受壓力下,開始針對「違規廠房」開罰,卻未提出配套措施,許多知名代工廠因找不到合適土地遷移,老師傅們也年事已大,就乾脆紛紛收起廠房、直接退休。

工廠消失不僅影響工作機會與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後繼無人」,揚名國際的技術直接斷了傳承。徐吉麟說,直到最近「違規廠房」終於發聲了,政府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各地方政府纔開始規劃遷移等計劃,中央也訂立了「工廠輔導管理法33條」,當時民國99年~101年爲期兩年,開放違章工廠申請「臨時工廠登記證」,但當時資訊並不發達,政府也未積極宣揚,導致只有4千多家工廠申請。

他說,目前各地方政府都以「區域計劃法」爲土地使用準則,其中區分「非都市」、「都市」、「國家公園」三項用地;而民國104年就已通過的「國土計劃法」,中央政府於次年105年5月1號頒佈實施於今(107)年4月30號完成,各地方政府將於109年完成國土計劃,並在111年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相關執法制定,預計111年5月1號實施。

未完成前就已紛爭四起,徐吉麟指出,其中一項因「戰備考量」,致使南部在規劃中必須承擔多數「保留農田」,此項政策也引起了地方政府不滿,認爲南部也有發展的權利,所以應平均分擔。倘若111年實施後,「區域計劃法」也將退場,執法變得更加嚴格,不僅土地違規使用罰則提高,若該廠房發生災害造成傷害或死亡,負責人也將處5~12年刑期。

違規工廠就地合法化爲甚麼這麼困難?徐吉麟分析,目前土地變更使用難度極高,工業地也十分昂貴,甚至未來還有違規檢舉獎金,可能將導致前言所提「廠房關閉、技術失傳」等狀況更加嚴重,所以「土地改革」將是政府未來在「環保、經濟發展」兩大議題並存發展下,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