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我的大學,誰來做主?
眼下正是高考志願填報最關鍵的時候,當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家裡的氛圍一下子就彆扭起來了。面對這些分歧,父母和孩子到底該如何既不委屈自己,又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和理解呢?本期細說心語,我們邀請了幾位心理老師,分別從孩子、家長的角度,對其進行疏解,看看到底該怎樣有效溝通,才能達到理解萬歲?
專業選擇產生分歧怎麼辦?
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專業選擇非常重要。正是因爲其重要性,孩子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都會很慎重。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歡讀的專業,父母卻不贊成,孩子該如何向父母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孩子:對自己所選擇專業深思熟慮後再與家長溝通
汕尾市陸豐市教師發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鄧雪花給孩子提出了以下三點溝通建議:
首先,在和父母溝通之前,自己要深入瞭解專業,對自己的專業選擇進行深入的瞭解和研究。這不僅包括該專業的課程內容,還包括就業前景、職業發展等。當父母提問時,可以用這些數據和信息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將證明你已經啓動了理性思維。
其次,選擇“表裡一致”的溝通方式,也就是尊重自我、尊重父母和尊重當下選專業這個情境。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與父母坐下來,告訴父母爲什麼自己對這個專業感興趣,以及這個專業如何與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未來規劃相匹配。在這個過程中,請留意自己身體的信號,如果身體很緊繃,請通過深呼吸保持冷靜。在父母提出他們的觀點時保持傾聽,並表現出尊重,這將爲你的選擇被父母接納並信任增加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再次,將“問題”轉化爲應對方式。如果你真的對這個專業充滿熱情,那麼應該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決心和計劃。這包括如何平衡學習和興趣,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等。如果可能的話,可以邀請一些瞭解該領域的專家或老師與父母進行溝通,幫助父母更好地瞭解這個專業。
家長:不要將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
作爲家長,到底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專業選擇這件事呢?鄧雪花給家長提了四點建議:
第一,尊重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
第二,瞭解專業信息。很多父母可能是從就業前景而不是從孩子是否合適、是否喜歡來選擇專業,而且一些專業的就業前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展及市場的變化而改變,父母可以通過網絡、書籍或諮詢專家等方式,瞭解孩子所選專業的相關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選擇。
第三,溝通表裡一致。溝通時,父母同樣要關注自我、關注孩子、關注和孩子一起商量選擇合適的專業這個情境。父母與孩子溝通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我拼命證明我比你有道理,無論你用什麼辦法、什麼語句、什麼工具,只要你陷入了這種模式,我要證明我比你有道理,一般來說,這個溝通就不會太有效。所以進行深入溝通時,也請父母留意自己身體的信號,如果不是放鬆狀態,請通過深呼吸保持冷靜,與孩子建立聯結,當孩子在說話時,請保持全然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接納、信任、尊重和理解。父母要相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
第四,提供支持和指導。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專業選擇有所擔憂,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計劃,確保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中能夠順利前行。同時,父母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幫助孩子更好地規劃未來。但是最後,無論孩子最終選擇什麼專業,父母都應該接受並理解。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的決定,並相信他們能夠爲自己的未來做出最好的選擇。
城市選擇產生分歧怎麼辦?
在志願填報時,選擇去哪座城市讀大學,是不是也有點費神呢?特別是選擇本地大學還是外地大學,父母與孩子之間可能會出現一些分歧。這個時候,作爲高考生該堅持自己還是向父母妥協呢?作爲父母,應該拿出自己的權威讓孩子聽話還是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呢?
孩子:溝通的全程請保持尊重和耐心
江門市臺山市教師發展中心心理教研員張鵬英給孩子提出了四點溝通建議:
1.表達自己的想法,明確目標和動機。“我想選擇某某大學,我已經研究了這所大學很長時間,發現學校有我一直想學的專業,瞭解了它的課程、教授和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而且這個專業在行業中排名非常靠前,是我這個分成數段可以達到的最好的位置。這對於以後實現我的職業目標會有很大助力。”
2.強調個人的成長和獨立性。“我理解離家遠可能讓你們擔心,但我覺得這是一次寶貴的成長機會,可以讓我學會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也能更讓我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啊,以後會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3.提出具體的計劃和解決方案。“我也覺得這樣的選擇肯定會讓我面臨一些之前沒有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想到了一些(可以包括:時間管理、學業規劃、財務管理、人際關係、身體健康、與家人聯繫等),還有應對措施。希望你們可以給我一些反饋,看是否合適,如果有其他的問題我沒有想到的,你們可以提醒我。”
4.強調長遠的視角。“我現在的決定看起來有些冒險,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但是請相信我,我會堅持我的選擇,並努力證明它是正確的。而且從長遠來看,我相信這個選擇將對我的未來有極大的幫助。”
張鵬英強調,孩子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熟、責任感以及對未來的深思熟慮之後,也要在情感上理解父母,知道父母是關心自己的,希望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夢想,並支持自己去追求夢想。“溝通的全程請保持尊重和耐心,並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共同尋找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家長:要從“引領者”轉變爲“守望者”
作爲家長,到底該如何看待孩子去外地讀書這件事呢?張鵬英表示,作爲父母,首先要明確孩子正在從青少年過渡到成年人,在這個階段,孩子正在做出關於大學選擇、職業發展和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決定,這些問題的成功解決將爲孩子提供進入成年期並面對後續生活挑戰的堅實基礎。“作爲父母,我們一定要秉持尊重和支持的原則,慢慢適應從之前的‘引領者’轉變爲‘陪伴者’或者‘守望者’。”
張鵬英表示,父母要比孩子想得更加理性和長遠,要考慮孩子的長遠發展,包括職業規劃和個人興趣,一起研究不同大學的教育質量、專業特點、就業前景等,以便做出更全面的選擇。“父母可以提供信息和建議,但最終的決策權應該留給孩子,尊重他們的選擇,以支持他們的身份認同和獨立性,即使這可能意味着孩子需要離開家庭一段時間。而且應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相信,無論選擇何處讀書,自己都有能力和信心積極面對挑戰。”
關於是否復讀產生分歧怎麼辦?
孩子覺得這次高考沒考好,沒辦法實現自己理想的大學夢,想復讀一年,但父母不同意,孩子該如何與父母溝通?
孩子:避免將父母放在敵對的一方
廣州市執信中學心理科組長林少惠建議考生可以嘗試用以下方式與父母溝通。
首先,看見與理解父母充滿善意的“初心”,避免將父母放在敵對的一方。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美好的前程和錦繡的人生,終極目標既然一致,就能夠通過有效溝通達成彼此共同的目標。
其次,傾聽與領悟父母富有愛意的“真心”。既然有分歧,就需要真切瞭解父母所有的擔憂、顧慮與想法。邀請父母充分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傾聽他們的觀點,並嘗試理解他們的立場。
再次,非暴力溝通方式溫和而堅定表達自己。比如“我希望你們能夠理解我的決定,並在我復讀的一年裡給予我支持和鼓勵。我知道這可能會給你們帶來一些經濟和時間上的壓力,但我會盡我所能去減輕這些壓力。我也明白你們擔心我復讀的壓力會太大,也擔心結果可能並不如我們所願。但請相信我,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願意爲了我的夢想去努力。”
最後,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如果父母仍然有疑慮或擔憂,可以與他們一起進一步分析利弊,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例如,你可以提出制定一個詳細的復讀計劃,包括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安排,以及定期的進度評估等。這樣可以讓父母看到你的決心和計劃性,也可以讓他們更放心地支持你。
家長:看見孩子的初心,認可孩子的動機
家長到底如何看待復讀這件事?林少惠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
首先,看見孩子的初心,認可孩子的動機。孩子想復讀,父母一是要積極認可孩子對高考的重視程度,以及他們對自己夢想的追求;二是要肯定孩子有勇氣面對失敗,並願意爲夢想付出更多努力的良好動機。
其次,分享父母的觀點,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因爲擁有更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智慧,總希望能夠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選擇中給孩子當重要的參謀,盡力保護孩子讓孩子少走點彎路。初心固然很好,但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纔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父母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對復讀的擔憂和可能的壓力、時間和經濟成本、未來規劃等觀點,與孩子充分溝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復讀的利弊,以及孩子是否具備復讀所需要的條件和能力等。如果復讀是孩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代表孩子在主動爲自己的生涯負責,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選擇,並給予孩子有力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難關。
再次,支持孩子的夢想,引領孩子的生涯。復讀是孩子生涯發展路上一次重要的選擇,是孩子18歲成年後想去努力彌補高考遺憾、繼續追求夢想的重要決定,這個決定是非常艱難的,但也是非常可貴的,父母能夠藉機激發孩子追求夢想的內在動力,鼓勵孩子爲個人有底氣且負責的生命生涯而努力。無論這一年是怎麼樣的,都會在孩子未來生涯發展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家教小課堂
正視考試,爲孩子的學習賦能
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心理老師 龐詩萍
碎碎念
每個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都要面臨大大小小的考試。適逢考試季,父母不妨以此爲契機,和孩子一起聊聊考試的目的和意義,緩解孩子對考試的恐懼感。考試不是學習的目的,但卻是檢驗學習成效的必要手段。除了中考、高考這類型的選拔性考試,平時的考試大多是診斷性的。診斷性考試的目的主要是發現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讓孩子能夠及時解決考試暴露出來的問題。而考試的意義遠不止於分數的比拼,孩子在應考中錘鍊出來的學習能力和提高的心理素質更有價值。
對於學習成績相對落後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多元的目光看待考試,不單純評價考試的分數,更要及時肯定孩子爲考試付出的努力,強化孩子各方面的進步。對於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成績和努力,再和孩子一起去總結考試暴露出來的問題,補齊“短板”。
練一練:親子辯論賽
1.確定主題:父母確定親子辯論的主題“學習是否需要考試”。
2.抽籤分組:將參加辯論的家庭成員平均分成兩組,通過抽籤確定正反方,正方支持“學習需要考試”,反方支持“學習不需要考試”。
3.展開辯論:雙方就各自的觀點據理力爭,父母要善於拋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同時留心記錄孩子的一些精彩發言。
4.總結髮言:父母對整個辯論過程作總結,邀請孩子分享感想。
溫馨提示:和孩子聊考試的目的是鼓勵,而不是批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跟他站在一起面對考試,而不是跟考試站在一起打敗他”。
心理老師日誌
《害怕回家的兒子》
廣州市白雲中學 田秀君
“五一”假期的前一天下午,諮詢室進來一位高個子男生,他低着頭,神情有些落寞。這個男生叫小毅,坐下來之後,他對我說:“老師,明天就要開始假期了,可是我真的不想回家呀!”
我說:“哦?你不想回家?發生什麼事情了?能跟老師說說嗎?”我控制住疑惑的表情,溫和地詢問道。
“老師,具體地說,是我害怕見到媽媽,我不想回家面對媽媽。”小毅低着頭,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之前,每個週末放假,我一回到家,媽媽就跟我抱怨一大堆,說爸爸的不好,說她的各種不痛快等等。我挺理解媽媽的,她前一段時間跟爸爸有一些矛盾,我知道是爸爸做得不對,媽媽很傷心難過,剛開始我都是聽媽媽講,我也希望能幫助媽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沉默地聽媽媽說。後來,每個週末回家,媽媽都要跟我倒一肚子苦水,我很心疼媽媽,同時我的心情也變得很不好,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老師,我現在很焦慮,很害怕回家,同時我的學習狀態也受到影響了。”
聽完小毅的訴說,我對小毅說:“謝謝你對老師的信任,向老師傾訴了自己的煩惱。老師能理解你的處境,作爲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你很想幫助媽媽緩解痛苦,但不知怎麼做,所以特別焦慮苦惱。父母之間有矛盾,媽媽很煩惱,在情感上你爲之擔憂,無可厚非。”然後,我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但是,老師想告訴你,作爲一個未成年人,你不需要,同時也沒有能力爲他們的矛盾和情緒問題買單。”
小毅疑惑地看着我,我繼續說:“因爲你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件事。父母的情感問題,還有他們的各種情緒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負責,由他們自己去解決。而你,只能爲自己的情緒負責,例如你可以決定你是開心的,還是悲傷的。”
小毅聽完後,略略低下頭,陷入了沉思。
情緒ABC理論認爲,不是發生的事件引起我們的情緒和行爲反應,而是我們對待事情的看法不同,才導致了我們最終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如果孩子認爲應該對父母的情緒負責,即孩子認爲自己如果做些什麼,父母就會高興,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信念,如果堅持這個錯誤的信念,那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情緒問題包攬在自己身上,希望自己能解決父母的問題。但事實上,這不僅無助於解決,而且還加大了孩子自身的心理負擔,從而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小毅的媽媽很痛苦,她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本質上這些情緒是與兒子無關的,媽媽的不良情緒根源在於她困擾與丈夫的關係出了問題。而小毅,作爲孩子,他可以理解媽媽、關心媽媽,但是無法爲媽媽的情緒負責。如果他總是想象自己怎麼做,媽媽就可以開心起來,這樣其實是對自我進行道德綁架,從而造成心理壓力,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作爲孩子,並沒有能力爲父母的幸福負責。我盡力指出小毅這個錯誤的理念,減輕他的心理壓力。我建議小毅真誠地與媽媽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得媽媽的理解,從而減輕心理壓力。
在心理輔導中,我推薦他使用非暴力溝通方法。它具體的句式是描述客觀情況,表達自己的感受,提出請求,表達期待。我鼓勵小毅及時進行練習跟媽媽溝通,表達自己。我先讓他用文字表達出來。然後,我讓他想象媽媽就坐在旁邊,想象媽媽的神態,越逼真越好,然後練習跟媽媽進行溝通。例如,小毅可以這樣對媽媽說:“最近,您和爸爸關係不融洽,我感覺到家裡的氛圍很壓抑,心裡也不好受,我理解您心中的苦悶,我也傾聽您的訴說,但是您和爸爸情感方面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我的處理範圍,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處理。您的過度訴說,已經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已超過了我承受的範圍,我變得很焦慮,很難受,學習也受到影響了。媽媽,我希望您和爸爸的問題,由你們自己去協商和解決,作爲子女,我真的無法去決斷和解決,我不想每次回來都是聽您倒苦水,您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和排解自己的情緒嗎?期待您找到解決的方法,希望我們家恢復平靜溫馨。媽媽,我愛您!”
通過練習表達之後,小毅臉上的表情變輕鬆了。他站起來,對我說:“謝謝老師,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明天回家,我知道怎麼面對媽媽了。”
我微笑着對他:“祝你假期愉快!”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