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尊重生命, 親近大自然,我們會豁然開朗
一週熱話題
近日 ,涉及一起虐貓事件的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徐某某考研兩度被刷一事,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雖然該生報考的南京大學和蘭州大學均未公開拒絕錄取是因爲“虐貓”,但很多網友認爲,“虐貓”正是他雖然專業考試成績名列前茅但未能通過考研 面 試的原因。不僅如此,近日,江西師範大學瑤湖校區虐貓學生郭某因違反校規校紀被開除學籍。
輿論認爲 ,將“虐貓”等失德行爲納入招生考覈折射育人導向。此次事件議論紛紛的背後,我們需要反思,爲什麼大家會對“虐待動物”的事件感到厭惡和憤怒?其行爲背後折射出哪些心理問題?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與身邊的動植物和諧相處。
爲何大家對“虐待動物”如此憤怒?
“動物和植物,其實也需要我們真心愛護和善待;相比其他動物,像貓和狗等,與人類較長時間爲伴,他們既依賴我們,也陪伴我們甚至會幫助我們。所以,我們不應該傷害它們 。”廣州市真光中學專職心理教師蔣藹瑜表示,“虐貓”本質上是故意傷害,從道德上應予以強烈譴責。從法律上,我國並沒有明文規定虐待動物是犯罪,不是犯罪就不會涉及量刑的問題,“但是,法律相對滯後,所以才更需要道德約束。”蔣藹瑜表示,道德是大家的普適價值觀也是無形的公約,我們國家一直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護動物是文明且友善的行爲,每位公民應踐行。傷害動物,引起公憤,自然是因爲此行爲違背了道德。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公衆對虐待動物行爲感到憤怒,是因爲人性向善,正因爲人們心中有愛,懂得表達愛,賦予愛,動物、植物和人類才能和諧共處 ,繁衍生息,其樂融融。同時,人皆有憐憫之心和共情之力,當看到弱小動物受到摧殘和虐待,會激起大家的厭惡和憤怒情緒,出現這些情緒是正常的。”蔣藹瑜認爲,倘若人們對“虐待動物 ”無感或者置之不理,那麼生存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便是“危機四伏”,“當然,有情緒也需要理性和剋制,合理批評不等於情緒宣泄,人們應該認識到愛護動物和珍愛生命是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人們的厭惡和憤怒情緒也需適可而止。”
溫馨提醒:升學和錄取,成績確實不是唯一衡量標準
對於“虐貓”事件影響到升學,蔣藹瑜作爲中學老師,她特別提醒學生和家長,升學和錄取,成績確實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在高考前,每位考生檔案裡面放有高中學生檔案和綜合素質評價。高中學生檔案需要班主任每學年撰寫評語,而綜合素質評價則需要填寫心理素質的等級,從這裡能看出國家在教育和選拔人才時,對人的思想表現以及心理素質的重視。在考研中,複試也有政審環節,政審內容包括了考生的政治態度、思想表現、工作學習態度、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等方面。錄取前提包含了多方面,比如考試成績和複試政審等,任何一個環節達不到要求,考研原則上是不予錄取。“ 因此 ,哪怕施暴者成績再優異,也不能忽略其他的考察因素,更不能唯成績而論,樹立成績至上的價值觀。從幼兒園到高校,應遵循國家倡導的‘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蔣藹瑜說。
“虐待動物”背後
折射出怎樣的心理問題?
大部分人只是看到類似的視頻,都有一種本能的不適感,可是爲什麼會有人要虐待動物呢 ?珠海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心理專職教師單佳楠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行爲的背後都有動機,如宣泄情緒、滿足慾望和需求等 。虐 待動物的行爲亦如此,他們真正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外顯的跡象來看,推測動機有如下幾種。
一是宣泄壓抑的負面情緒。一些虐待動物者表面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甚至是大衆眼中的優秀者。爲了營造大衆眼中的完美形象,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積累的負面情緒、壓力也就相對較大。大部分人宣泄情緒的方式無外乎兩種,要麼朝內,自我調節或自我傷害,要麼朝外,對外傾訴或向外攻擊。虐待動物自然是後者,且是其中最極端的方式。
二是“欺負”的轉移。這一類動機通常見於日常生活中處於弱勢的虐待動物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因身體弱小或性格懦弱等原因被周圍人欺負,卻不具備反擊的能力,於是將這種欺負變本加厲地施加到了更弱小的動物身上。
三是滿足控制慾。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感,這也是安全感的來源之一。但有一些人,因爲生活得不順,無法擁有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掌控感,不確定性讓他們無所適從,而看着一個生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可以隨意拿捏、虐待,甚至結束它,這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控制慾。
四是精神自殘。極少數的虐待是針對自己喜歡的動物的 。這一類人或許是將自己投射在了動物身上,通過虐待動物的方式,讓自己感到心痛,實現精神自殘的目的。
五是獲取關注。獲得他人關注是每個人都會去追求的,但大部分人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 。有一些人在生活中難以獲得關注,通過將虐待動物的視頻、照片傳上網,獲得了大量的關注、點擊,極大滿足了被關注的需求。
單佳楠強調,無論上述哪種情況,虐待的過程和結果滿足了施暴者的需求,滿足感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行爲,“若無及時有效的干預,將會形成惡性循環。”
專家建議: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看到上述原因分析,或許有的人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會成爲那樣的人。“其實前文所述的背後動機本身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共通,但將想法付諸現實,用虐
待動物這種極端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纔是問題。”單佳楠強調,究其根源,“虐待動物”是同理心的喪失和控制能力的缺失。
單佳楠進一步解釋,同理心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與我們常說的共情是類似的意思。同理心讓我們能夠換位思考,識別並且感受到對方的情感。“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看到虐待動物的視頻,會本能地不適,因爲我們會忍不住去想‘被這樣對待的小動物,該有多疼、多無助。’”
同理心的喪失可能是先天神經發育的結果,但更大的可能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若對於任何人、事、物都缺乏同理心,則可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虐待動物者是不是人格障礙的患者,需要進一步的探索才能夠確定,但至少在實施這一行爲時,他們的同理心是缺失的,對生命是冷漠的。
人類的控制能力來自前額葉。我們的原始腦和情緒腦通常會有很多不受控的想法和衝動,其中不乏殺戮和暗黑等內容。但前額葉像是汽車的剎車一樣,能夠將這些想法和衝動控制在腦內,而不付諸行爲。虐待動物者的控制能力顯然是較低的,因此放任自己的衝動,傷害其他的生命。
單佳楠提醒道,如果發現自己有虐待動物的行爲,或這樣的衝動已經強烈到即將失去控制,建議儘快去向專業人士尋求心理幫助。“能夠覺察自己的行爲,並在事後知曉自己的行爲屬於虐待,這說明自知力尚存,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都是可以緩解和治癒的,切勿諱疾忌醫,讓自己‘沉淪其中’。”
“仁者愛人,推己及人”
我們的世界才更加美好
“虐待動物”的反面是愛護動物、愛護生命。人與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動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一種生命在大自然中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因此,愛護動物、愛護我們身邊的生命就是愛護我們自己。”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樑劍玲表示,作爲人類,我們要樹立生命至上的信念 。“ 生命至上,並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也必須承認別人的生命、其他的生命同樣重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具備這樣的情懷,理解這樣的道理,纔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
樑劍玲進一步指出,大自然是一個寶庫,不僅帶給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還帶給我們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山野之中感覺空氣特別地清新,看到野花和動物時會感到快樂,聽到大自然的聲音時也會產 生愉悅感,登高望遠大汗淋漓卻心曠神怡……人在大自然中身心俱佳的感受會使人喜歡這種人與自然互動,而逐漸融入自然、熱愛自然。”樑劍玲建議,要讓我們身心健康,不妨從親近和熱愛大自然開始。
專家建議:給自己創造機會,儘可能多地親近大自然
接觸自然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被日益重視。有研究者發現,每週至少花兩小時親近大自然的人比從不走進大自然的人身體和心靈更爲健康。我們不僅要有親近自然的機會,而且要保證親近自然的時間,這樣纔可以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水平和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一是增加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快節奏的生活、強刺激環境,容易使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更需要增加與自然的接觸機會。在自然環境中讓我們從高度緊張的壓力狀態中抽離出來,保持穩定寧靜的心境。當然,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要融入自然。平常的日子,也儘可能每天有時間到戶外活動,在工作學習休息之時走到室外沐浴陽光,飯後在戶外散步,週末在草地操場玩耍打球。
二是保證戶外活動的時間。無論是在公園散步、露營,還是在山川平原中旅行還是去海灘度假,都可以讓我們與自然親密接觸。這些戶外活動的時間既讓我們身心放鬆,還可以與人親密互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爲心理健康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
三是創造室內的自然環境。對於那些無法經常外出的人來說,創造室內自然環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窗臺種花種草,在家中擺放一些盆栽植物,這些都可以帶來接近自然的感覺。
四是積極參加公益環保活動。通過參加植樹護林、社區環保、照料小動物等公益活動,豐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和情感,培養我們的環境保護態度,促使我們更願意保護自然、樂於親近自然,從而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爲。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自己也會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家教小課堂
碎碎念:
親近大自然
是父母給孩子上的“生命教育”必修課
東莞市長安實驗中學 彭如心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開展生命教育,不僅能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寶貴,還能引導他心懷感恩地去珍惜和保護生命。親近大自然是父母給孩子上的“生命教育”必修課。
對於幼兒園或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帶其去植物園、動物園、郊野公園等地方,與孩子一同認識、觀察各種動植物,一起了解各種動植物生命誕生與消失的過程,幫助孩子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對於初高中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孩子獨自照顧一種植物或動物,觀察、記錄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培養孩子責任心,學會呵護生命、善待生命。
在認識動植物過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會被其他事物吸引,父母可以採用模擬與動植物對話的方式重新吸引孩子的興趣。在照料動植物時,孩子可能出現不得不面臨動植物生病或死亡的情況,父母需要及時肯定孩子的付出,安撫他的失落情緒,助力其重新振作起來。
練一練:
製作植物標本
父母可以和孩子週末到大自然中撿拾掉落的植物製成標本,具體步驟如下:
1. 撿拾植物。在大自然中尋找、收集自己喜歡的樹葉、花朵等。
2. 清洗植物。將撿到的植物清洗乾淨,晾乾備用。
3. 壓制植物。將植物鋪到紙張平面,用厚重些的書本進行壓制。
4. 粘貼標本。用白乳膠或者其他膠水,將植物粘貼在標本框中。
5. 查找資料。確認植物的名稱和種類,方便記錄和分類。
6. 粘貼名籤。將植物標本名籤粘貼在標本旁邊,寫下植物名稱、種類、標本日期等信息。
溫馨提醒:在製作植物標本的過程中,孩子可能爲了讓標本更美觀而採摘未掉落的植物,父母需要提醒孩子不可採摘,從細微之處讓孩子真正體會到何謂尊重善待生命。
心理老師的日誌
一名學生的真情告白
廣東番禺中學 陳慧瑜
許多人很好奇在學校心理輔導室裡發生了什麼?其實,在這裡每天都可以聽到或令人痛心或令人驚喜的故事。
小云的故事
這天中午,心理輔導室迎來了一位長着一雙漂亮大眼睛、待人彬彬有禮的女生。
小云(化名)剛坐下,就開始滔滔不絕地給我講述她的故事:“哥哥意外身亡,媽媽又生病了,而喜歡男孩的爸爸長期在外,用工作來麻醉自己。我要成爲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讓爸爸知道,我比男孩子更出色。這麼多年來,種種的委屈、害怕和抱怨我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從沒有告訴過任何人。”
說着說着,小云的頭越垂越低,然後沉默了。
我靜靜地坐在那裡等待着……
一分鐘、兩分鐘過去了。突然,小云大聲叫喊着:“不要再說了”“老師他們在嘲笑我,您聽見了嗎?
”我的心咯噔一下,問題比想象的要嚴重。我問小云:“他們是誰?在說你什麼?”
小云激動地說:“是我的同學。他們說我想哭不敢哭,成績這麼差,什麼都不會。他們說得很大聲,想讓全校的人都知道。”
輔導室裡只有我和她,此時是中午一點多 ,校園裡靜悄悄的。我意識到事態嚴重,小云完全陷入她的妄想世界裡,我能感受到她的恐懼、痛苦、孤獨和無助。
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以及保密例外原則,我們聯繫了小云的監護人,並將其轉介到醫院的專科門診。醫生診斷小云爲精神分裂症,她接受了住院治療並休學。之後處於康復期的她,回到了校園裡。每週,小云都會準時來到心理輔導室,和我分享她一週以來的喜怒哀樂。一個星期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每一次輔導,我都耐心傾聽着、積極迴應着小云的訴說。
一年的時間,我就這樣陪伴着她。後來,小云如願以償考上了大學。小云這樣寫道:“我學會了真誠地面對我的不完美,同時我也知道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只要我想哭就可以哭,想笑 就 可 以 笑 ;不管我多麼糟糕,心理老師總能讓我看到自己的好,使我有勇氣面對困境。我好想對她說 :‘今生遇見您 ,真好!’”
小云的這番真情告白,讓我倍感幸福。能夠幫助患病的學生在康復後,重新適應學校並得到較好的生涯發展,我相信其中傾聽與接納發揮了重要作用。
傾聽先於教導接納先於改造
作爲老師或家長,當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爲,例如說謊、遲到、不交作業、厭學、沉迷遊戲,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指出錯誤、教育引導,但卻忽略了這些行爲背後的原因以及事情的本質。傾聽,既有助於瞭解事情的真相,方便對症下藥,又能讓孩子感覺到師長對他的尊重,更有利於溝通。
總是被指責的孩子,只會怯懦、退縮,喪失自信。接納的態度是需要傳達給孩子們的,例如人無完人,這次做得不滿意,下次再努力些。有的人更容易堅持,有的勇敢,有的友善,有的謹慎,各有各的性格優勢和能力。幫助孩子發現這些,遠比盯着短板要有價值得多。
被傾聽,會讓人感到自己很重要;被接納,會讓人對未來抱有希望。願我們傾聽與接納彼此,遇見最好的自己。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