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我的人生“鋼鋼的”!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我的人生鋼鋼的”!)

VLOG | 來這裡,體驗百年鋼廠的“冰與火之歌”(來源:original)

Vlog:來這裡,體驗百年鋼廠的“冰與火之歌”!

鋼鐵傳統產業,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大國製造的根基。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製造。

如今,在北京、山東、山西、安徽等地,不少老牌鋼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抓住機遇,逆勢而上,實現了在新時代的“華麗轉身”,一批中國鋼鐵人也在經歷事業轉型、創新奮鬥過程中收穫着“鋼鋼的”人生故事。

(一)破冰也需“鋼鐵心”

人物檔案

姓名劉博強

職業首鋼集團首鋼園運動中心製冰工

年齡:43歲

【我的講述】

隨着冬奧會腳步的臨近,我成爲首鋼石景山園區一名保障國家冬季運動隊訓練的製冰工。

在首鋼集團幹過軋鋼工、鍊鋼維檢工的我,至今難忘當年鋼花四濺的熾熱和“爲國鍊鋼”的激情。儘管近幾年崗位變了,但印刻在血液中的首鋼人“敢爲人先”的精神卻從未改變。

在成爲製冰工最初的3個月裡,我每天待在首鋼園國家體育總局冬訓中心冰壺館裡進行練習,週末也顧不上休息。聽人說,世界頂級製冰師的隊伍裡很少見到中國人的身影。

工作要“製冰”,轉型要“破冰”。我暗自下決心,要爭口氣,要“搏一把”。

冰壺賽道要在冰面上製作小冰點。每天晚上,我借來40斤重的“打點壺”走到館外無人的馬路上,把車道分界線當成冰壺賽道中心線摸索技巧。苦練兩個月、“打點”約150公里後,第一次上冰打點操作,竟然一次性成功。

有人問我,現在還有夢想嗎?

保障好北京冬奧會,讓全世界看到中國鋼鐵工人轉型發展的夢想、新時代產業工人的風采——

這,就是我最大的夢想。

首鋼石景山老園區:昨日的鋼鐵重鎮,今日的冬奧基地

新聞深一度】

鋼鐵工業發展與城市環境承載力究竟應如何平衡?

對這個問題的迴應是否科學、精準、有效,考驗着各級政府的治理智慧。北京奧運會前,首鋼成爲中國第一個從中心城市搬遷調整向沿海發展的鋼企,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首鋼園區的工業遺蹟又得到再次利用。

始建於1919年的首鋼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見證者百年老廠在新時代的生長曲線或可作爲一種樣本,爲更多的城市與傳統產業相宜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

(二)“無鋼”的生活更要強

【人物檔案】

姓名:姜和信

職業:濟鋼瑞寶電氣“姜和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

年齡:53歲

【我的講述】

和鍊鋼鍊鐵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我,沒想到在50歲的時候會和鋼鐵說再見。

2017年,濟鋼集團關停全部鋼鐵產能,廠房逐一被拆除。我陷入了迷茫,心裡不捨、不甘,也不知道今後怎麼辦。

作爲全國勞模,很多企業向我發來邀請。反覆思量後,我決定留下,競聘上崗到濟鋼瑞寶電氣公司,從一名服務內部鋼鐵生產的電工,轉型爲面向市場的研發人員。

3年來,瑞寶電氣發展蒸蒸日上,不僅打開了外部市場,還逐步進軍智能製造領域,今年營收有望達到2.5億元。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做研發還經常跑市場。

和瑞寶電氣一樣,就算沒了鋼鐵主業和內部市場,濟鋼集團的其他存續公司也逐步適應市場競爭,欣欣向榮,很多員工的收入和3年前比都翻了倍。

【新聞深一度】

面臨產能過剩、效益不高等危機,傳統鋼企如何再次迎來“春天”?

從“靠鋼”到“無鋼”,濟鋼轉型的歷程,是不少傳統鋼鐵企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依靠企業“老底子”資源優勢,一些企業試水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培育新動能,將“危機”轉化爲“機遇”。

濟鋼的蝶變或可啓示,“去產能”並不意味着“去企業”,如何通過“騰籠換鳥”成功實現轉業態、促增長才是關鍵

(三)“灰樹葉”不見了

【人物檔案】

姓名:冀崗

職業:太鋼鍊鐵廠黨委書記、廠長

年齡:52歲

【我的講述】

我剛來太鋼工作的時候,和全國不少鋼鐵廠一樣,“污染”在廠裡還是司空見慣的事。

20世紀90年代初,太鋼鍊鋼生產過程只有簡易的除塵裝置,煙囪突突地冒着黑煙,原本就沒多少葉子的樹木上時常落滿灰塵,一片片“灰樹葉”讓我印象很深。

然而這幾年情況不同了。爲了節能環保,企業把老舊設備、利用效率不高的設備停掉,換上了自動化的高效清潔生產設備,太鋼顆粒物排放濃度從過去每立方米50毫克下降到了現在的10毫克以下。

太鋼一步步實現了“花園式工廠”的美譽。很多第一次來太鋼的人說,想不到冶金工廠這麼幹淨。廠區樹木、草坪鬱鬱蔥蔥,綠化面積達到了40%以上,當年的“灰樹葉”再也不見了蹤影。

現在很多人說,太鋼是一家“負責任”的企業。

什麼是“負責任”呢?我想,這裡邊應當包括對一家企業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上努力的肯定。

太鋼:由“老粗黑”到“小清新”之路

【新聞深一度】

鋼鐵行業如何才能真正告別“高污染”?

對於不少面臨轉型“陣痛”的老牌鋼企來說,綠色轉型是必須邁過的一道“發展之坎”。太鋼等企業倡導節約、環保、文明、低碳的生產方式,加大環保投入和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生產中實現超低排放,將“三廢”循環再利用。綠色之路既勢在必行,又效益可觀。

太鋼的實踐充分說明,鋼鐵廠絕不只是“老粗黑”,更可以成爲“小清新”。

(四)鋼廠變得“更聰明”

【人物檔案】

姓名:蔣灝

職業:馬鋼鍊鐵總廠燒結二分廠中控工

年齡:23歲

【我的講述】

爺爺爸爸都在馬鋼工作,現在爺爺早已退休,爸爸依然在崗。2018年大學畢業之後,我也考到了馬鋼,成了一名標準的“鋼三代”。

最近很多人在談論馬鋼的變化。有人說,馬鋼的變化主要是因爲廠房、高爐的改變,但我覺得,更關鍵的變化在於馬鋼變得“更聰明”。

我現在主要負責在中控室用電腦程序控制設備。在馬鋼沒有那麼“聰明”的年代,設備手工操作是主流。比如風箱蝶閥開度從20%調整到50%,需要工人自己搖動手把,現在則動動鼠標就可以完成,既提高了操作精度也保障了安全。

近年來,馬鋼在撈渣、貼標、搬運等生產環節開發應用了40餘套機器人,打造了多個數字化車間,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我們“新一代”馬鋼人,要在老一輩鋼鐵人的技術基礎上不斷創新。

馬鋼:讓鋼廠變得“更聰明”

【新聞深一度】

鋼鐵等傳統制造業如何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勇攀高峰?

每一位中國鋼鐵人面前,都擺着這樣一道如何追求更高、更強、更好的“時代之問”。以馬鋼爲代表的衆多長三角製造企業抓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強新材料新技術研發,開發生產更多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馬鋼之變表明,在高端製造業科技創新上,更多鋼鐵企業不僅“大有可爲”,也必須“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