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無愛75年 死在垃圾堆被發現:勸你不結婚是害你

(原標題:無性無愛75年,死在垃圾堆,21天后才被發現:勸你不結婚的人,是在害你)

作者:有鴨蛋

來源:深夜療心(ID:shangzhou2018)

人在最難處的時候,還得身邊有人。所以有時候,婚姻依舊是能夠抵禦風險,最好的選擇。

01

提到老年生活,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衰老?

無力?

昨天,看完 NHK 紀錄片《七位老人共同生活的十年》後,我有了另一種體會——原來,老年也可以有選擇權

紀錄片裡,7位女性步入老年後,選擇了有別常規養老模式:抱團養老。

何謂 " 抱團養老 "?

就是脫離家人,不依靠子女,搬到同一個地方,結伴居住。

老太太們也是這樣操作的。 她們在同一棟公寓樓,各自購買了一個單位

簽訂協議

規定共同居住,但各自都有獨立空間

建立 SOS 專線

只要有人呼叫,有空的姐妹就要響應。

互相有對方家鑰匙。

出差了,姐妹還可以幫忙澆澆花、打掃家裡

她們還特意買多一個單位。 用作共享房。

可以在裡面談心、商量、聚會。 這樣一來,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私人空間被侵佔。

因爲抱團養老,她們擁有了別樣的老年生活。 大家經常一起聚會。

每年一起旅遊。

她們自稱 " 女團 ",取名「個個 Seven」,寓意7個人是沒有血緣的家人。

不婚無娃,脫離父母,和閨蜜吃喝玩樂,一起相伴到人生終點。

是不是特美好? 然而,這份美好背後,藏着一個殘酷真相:她們之所以相聚,是因爲害怕孤獨死。

02

她們的擔心有充分理由。

日本政府《平成30年版高齡社會白書》裡,以東京23區作爲試點,調查65歲以上人羣孤獨死的現狀。 數據令人震驚:

2016年,僅在東京就有3179人被認定孤獨死。

2017年,已經上升至4431人。

對比10年前,這個數據上升了60%。

讀賣新聞》以此爲藍本,推測全國符合孤獨死的65歲老人,至少有4萬6千人。並且以難以估計的速度,逐年增長。

圖:維基百科

現實裡,孤獨死一直上演。 有名人的案例—— 2009年8月3日。

62歲的日本演員大原麗子,因突發腦溢血,猝死家中。由於常年獨居,無人知曉,她已經悄然死去。

直到2周後,家人發現聯繫不上,才報了警。當警察打開房門後,屋裡臭氣熏天,屍體已經出現腐爛現象

也有普通人的案例—— 紀錄片《無人知曉》裡,一個75歲的老人,離世3周後,才被發現。

他叫宮川一多。 他終生未婚,有很好的工作,收入穩定,還有一棟2層的小洋房。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

圖:《無人知曉》

然而,父母離世,兄弟姐妹成家,他成了獨居老人。

他漸漸不再出門,後來身體衰弱後,更無法自由行走。

離世後,清潔公司打開他的家門,發現塞滿垃圾,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難以想象,在人生最後的時刻,他過得多狼狽。

圖:《無人知曉》

日本孤獨死現象爲何如此嚴重? 深究原因,關鍵在於人口老齡化

03

早在1970年代初,日本就進入老齡化社會。

當時,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佔據全國人口的7.1%。

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調查,日本已成爲世界人口老齡化,增速最快的國家。

預計到206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將會逼近總人口的40%。

可怕的是,人口老齡化不是日本的獨有問題

圖:維基百科

中國,人口老齡化也悄然來襲。

今年6月,《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給出一個驚人數據:

200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約爲總人數的7%。

到了2019年末,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1.76億,

比重飆升至12.6%。

圖:《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

人們婚育意願下降,常規的家庭結構,不再是主流。

隨着人口老齡化的不可逆轉,獨居成爲普遍現象

年輕時,獨居很爽。即自由。又輕鬆。

步入老年後,獨居的隱患就會浮現。

生活自理

疾病護理

乃至呼叫求救,都可能成爲巨大的問題。

該如何應對? 很多老人想到了抱團養老。

04

抱團養老,在中國也不是新鮮詞。

早在2017年,杭州《都市快報》,就曾刊登過一則" 抱團養老徵集 "。

圖:央視《講述》

發起人是一名69歲的老太太。

張浩

2012年,張浩老伴去世。兒女都不在身邊,她過起了獨居生活。她原本覺得獨居挺好,直到一場大病發生,她飽受折磨,終於嚇怕了。

圖:央視《講述》

不願麻煩子女。她想到,住養老院

卻發現,最便宜都要每月3000,還不包括護理費。 她住不起。也捨不得花這筆錢。 該怎麼辦?

她想到了,要不抱團養老吧。

圖:央視《講述》

張浩的設想很美好。

她有一個131平方的三居室,打算出租其中兩個房間,徵集志趣相投的姐妹。 同吃同住。一起把老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圖:央視《講述》

徵集發出後,反響非常熱烈。 短短几天,就有300多個應徵者

圖:央視《講述》

張浩樂極了。 馬上買了各種食材,囤滿冰箱,迎接有緣人到來。

但真的那麼容易嗎?

不。

從設想到實現,她走了一段非常漫長的路。

05

見面前,張浩處於高位。

她能選人

從300多名應徵者裡,她最終篩選了60名比較合適的, 逐一約談

她以爲,抱團養老馬上就要實現了,結果,現實潑了她盆盆冷水。

會和陌生人抱團養老,必定都帶着私心。

有人想借機找個便利老伴。

圖張浩退休前是資深護士,隱瞞病史,把抱團養老當成徵婚。

希望張浩能伺候他到死。

圖:央視《講述》

有人只把她當房東

一對老夫婦,因爲家裡裝修,想來她家暫住半年。 坐下來就挑三揀四, 一副出錢最大的樣子,壓根沒有抱團養老的誠意。

好不容易,找到兩個合適人選

同居生活終於啓動。

圖:央視《講述》

結果,只過了半個月就出事了。 兩個合住人水火不容。 因爲生活小事,直接在物業,對罵起來。

圖:央視《講述》

張浩無可奈何,只能讓兩個合住人各回各家。

抱團養老計劃,宣告失敗。

06

很多人說,張浩找錯對象了,她應該把人選,定位在朋友圈

但換個對象,能行得通嗎?

也不容易。

前文的7位老太太,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年輕時,她們因爲不想將就,選擇自給自足,在各自的領域,做成了佼佼者。 能成爲佼佼者,或多或少都會有強勢的性格色彩。

獨居時,強勢能讓人很好自理。但抱團養老,需要的是協作、妥協。這對她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10年前,她們決定抱團養老。當時就約定,遇事要互相分擔。然而,10年同居里,能做到問心無愧的,沒有一人。

總結抱團養老的生活。 她們聯想到的第一個詞,是 " 錯綜複雜 "。

作爲被拎出來的成功樣板,她們沒覺得光榮。 相反,經過10年的相處,她們對抱團養老,也出現了質疑。

還在繼續,只是因爲沒了退路。

10年時間,她們已經和家人徹底脫節,能依靠的,只有身邊同樣年邁的姐妹。

07

自從日本7位太太的採訪播放後,很多人再次認定,抱團養老是最好的養老方式。

但恕我直言,抱團養老,真的很難實現。

首先,門檻很高。

抱團養老需要一個共同的居住地, 要麼做鄰居。在同一個小區,各買一套公寓。

經濟成本極高,有多少人能在老年買一套房?

要麼同住,那就會出現,類似張浩的困境。

不平等的協作關係,導致抱團養老違背初衷,出房的人既然是房東,又如何做知心好友?

圖:張浩和其中一位同居人鬧掰,就只是因爲對方喜歡玩手機,她覺得這是不禮貌 其次,習慣難改。

能選擇獨居,個性多數相對比較獨立,但獨立和強勢,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年輕時,你因爲不想將就,選擇獨自打拼,早已習慣獨居的自由。

年老後,你還能改變心性,融入集體,迎合他人的生活習慣?

忍一時半會,可能行的。

但要忍幾年,乃至十幾年,想想都知道難度多大。

08

到底該如何應對老年危機? 我有以下2個建議。

1. 組建家庭。

我發現,時下很多年輕人,看不起傳統家庭結構。 他們追求真愛。渴望享受自由,認爲家庭是束縛、累贅。

尤其是在各種惡性事件發生後," 每日恐婚 " 更是成爲年輕人的口頭禪

但我想說,婚姻依舊是抵禦人生風險,最好的選擇。 除了有父母,伴侶孩子是現在社會結構裡,離每個人最近的連接。

圖:張浩制訂的抱團養老協議

最關鍵的是,這種連接是受法律保護的。

孩子棄養、伴侶離婚,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雖然,抱團養老也能簽訂協議。但這種協議,只能作爲日常約束。

對方能否遵守,甚至在你陷入危險時,給予及時幫助,全憑對方品性

所以,我仍舊贊成,大家遇到不錯的人,可以組建家庭。

2. 經濟獨立。

但不管選擇哪種生活方式,我希望你都牢記一個真相——唯有握在手裡的錢,纔是對你最忠誠的。

選擇婚姻,經濟獨立就是底氣。

讓你在婚姻裡,擁有話語權。能讓你在離婚後,擁有選擇權。

選擇獨身,經濟獨立更是保命之本。

年輕時,你的賺錢能力,決定你的生活品質。 年老後,你的存款數額,決定你能否保有尊嚴。

當你邁進人生盡頭,需要面對的是患病護理、延命治療、遺體處理、墳墓等現實問題。而要處理好這些,都必然指向,你的經濟水平。

如今,越來越多人對精神需求,要求更高。,每個人都不願意將就。

不管是工作、婚姻、生活。 來人間一遭,每個人都希望過得稱心如意。

然而,我不想告訴你,這是童話。

不希望你懷揣着美好幻想,走到最後,只能與垃圾相伴,被孤獨吞噬。

人生是殘酷的, 能活得又輕鬆又快樂的人,一般都有硬背景。

但那不是多數人。

我們腳下的每一步,都已經默默註定了,我們將如何死去。

所以,努力吧!

不願放棄念想,不想放低底線標準,就盡你所能地,把人生,以及人生的收梢,都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