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趙政岷》別隻在電腦上賞月

中秋一家團圓,吃月餅、賞明月是中國幾千年的風俗。(圖/Shutterstock)

中秋節就要到了!你有多久沒擡頭看月亮了?你知道「千里共嬋娟」是出自哪位中國宋朝人的詞?對當年在臺灣老兵,中秋思念的是戰火中離異的親人。對過去海外留學的學子,中秋會想念故鄉爸媽。今年在新冠疫情下,全世界各地的人能共看同一個月亮,但卻只能「但願人長久」,希望親人平平安安。好在現代的網路通訊解決聯繫溝通的問題,我們可以聽、可以看到彼此,但這讓我們團圓了嗎?

紐約時報》暢銷作者、未來職場機構合夥人暨研究總監丹.蕭伯爾,寫下了《低歸屬感世代:面對因科技而變得孤獨的一代,管理者該如何找回工作夥伴間的深刻連結?》一書,告訴我們科技其實沒讓人與人之間更親近,而是把人際間變得更疏離。

根據統計,上班族每天花6.3小時查看電子郵件,一天發的訊息超過30則,但在工作上能信任朋友卻不到5個人過度依賴科技或使用時機不當,已導致員工習慣「一個人」面對壓力,因而轉向社羣媒體提供的慰藉,而不是向團隊內的其他人尋求協助、共同解決問題

當員工選擇發送訊息,而不是拿起電話或走幾步路到同事座位或約朋友見面,失去的不只是幾秒鐘的交談,而是日後深入交流維繫情感機會

科技正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上孤立我們?蓋洛普調查發現,全美勞動力有超過1/3是遠距工作,自由工作者也佔了超過1/3。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使我們的生產力大增,代價是某些職缺被消滅了,全職工作者也變少了。麥肯錫甚至預測到2055年時,現今的工作活動可能還有半數會自動化或被機器人取代。而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這種現象正在加速進行。

科技裝置提供了許多好處,包括即時互動、使工作流程有效率、創造新想法和取得資源。但也擾亂了我們的關係,使職場失調。我們有的是薄弱的聯繫,而不是強固的羈絆。我們有的是干擾,而不是有成效的會面。科技所製造的錯覺是,現今的工作者彼此高度連結,而在現實上大部分人卻覺得與同事愈加孤立開來。如同臉書上網友般,快速加入、瞬間變臉刪除,連好聚好散都不易。

在低歸屬感世代,科技正在剝奪人跟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儘管網路大幅增強了人際間溝通的頻率密度,卻補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科技原本是個不凡的僕人,但如今卻成爲差勁主人

趁着中秋明月幾時有,大家不妨走出來、聚一起,千里共嬋娟吧!

(作者爲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