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敗犬與慾女

下個禮拜又要去參加一個晚輩婚禮,我覺得臺灣社會這幾十年來一項最大的進步是,一個資深敗犬在這樣的場合臉上能帶着怡然自得的笑容

小時候的一個恐怖記憶,家隔壁住着一個憂鬱阿姨,在鄰人的異樣眼光中,她額頭上簡直就是刻着「我嫁不出去」的紅字,後來聽說她嫁到臺中去,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也沒人管她後來過得好不好。

至少,我們這些現代敗犬,不用活在別人眼光的陰影下,我們的人生是由自己界定的,自己覺得好,別人就覺得妳過得好。但是,接下來就是對自己的大哉問了,我們真的過得好嗎?

敗犬這個發源日本名詞,會在臺灣大流行,是有深層社會背景的,尤其是「敗犬女王」更是點出了臺灣這個現象矛盾性,臺灣不但有龐大的單身熟女,而且,學歷愈高,結婚率愈低,大家耳熟能詳的數字是,大學以上、卅五到四十四歲的熟女,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未婚。

看來,統計數字顯示,臺灣教育上的優勢族羣,卻是婚姻市場上的劣勢族羣,不過這也不是新聞了,以前的女生讀書,不是總會警告,「小心將來嫁不出去」!而現代的敗犬女王還可以自我安慰,顛覆這個現象,婚姻有那麼重要嗎?

直到我最近看到了另一個數字,美國和臺灣一樣,這幾十年來,結婚率都是下降的,但是,和臺灣剛好相反的是,美國結婚率下降趨勢相對最小的,卻是大學畢業女性,也就是說,在教育上投資愈多的美國婦女,在婚姻市場上也愈搶手;事實上,根據同一分調查,每五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是太太收入比先生高的,過去女性要靠嫁人上升流動,現在反而是美國男性,靠着結婚得到經濟優勢。。

相較起來,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漏掉了什麼環節,難怪同樣是都會單身女性的故事,《慾望城市》就是比《敗犬的遠吠》有趣一點,《慾望城市》中的慾女蘇曼姍可以對着窗戶高喊,「We can have it all」,但敗犬能不能這樣喊得這麼理直氣壯,如果選擇只是單向的,還能叫做選擇嗎?

下禮拜,我還是會很開心的去參加婚禮,但我希望能爲敗犬晚輩們提供另一種樣本,兩百年前,我們的敗犬始祖、珍.奧斯汀曾引用過一句警語,「結婚有許多痛苦,但獨身沒有快樂」。當姊妹們還沒有窮盡一切努力、探尋所有的可能時,這句話也許還有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