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過國慶,鴨子都已經準備好了

一天的人間味從這裡開始,

歡迎關注本站旅遊“味知飯局”欄目(微信公衆號ID:TastesLife)喲!

在斑斕美食文化面前,我們都不知道能拿什麼美食代表中國的時候,有網友便自告奮勇地搶答:烤鴨!必須是烤鴨!國慶怎麼能不吃烤鴨呢?

國宴到平民餐桌,烤鴨這一種法,究竟有多長曆史了,估計誰也說不清。

據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吳王築此城以養鴨”的記載,在埃及也有馴養鴨子的記錄。而作爲人類最早的烹調手段,烤制,用在野生的始祖鴨身上,可能更是早於歷史以前出現。

唐宋元時期,關於烤鴨、炙鴨、燒鴨等用鴨子做的菜餚層出不窮,但基本上都是有錢人家宴會上的重頭戲,平日輕易不得見。直至明朝,南京一帶糧草豐茂,江河湖泊密佈,衍生出發達的吃鴨、養鴨業,一時帶動了江南鴨子的風起。

及至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從江浙一帶調運漕米進京,便也把吃鴨子的風氣也帶到了北京。

北京的鴨子來源有兩說。一說是隨金陵漕運北上的“白色湖鴨”,以吃運輸時落入河中的米糧爲飼,長得肉肥而厚,極宜烤制。另一種說法是,北京東郊潮白河一帶,本有一種“白河蒲鴨”,當地水面寬闊、雜草叢生、魚蝦頗豐,養得這種小白鴨肥美鮮嫩,烤得甘香可口。

考據,明朝永樂十四年,便有“便宜坊烤鴨店”開在北京城菜市口米市衚衕中。“北京善填鴨,有至八九斤者,席中心必以全鴨爲主菜,著名者爲‘便宜坊’”——《都門瑣記》如是說。

於是以便宜坊爲一派的燜爐烤鴨,則延綿了600多年,直至今天連鎖店開得到處都是。

相反,現在名聲傳遍中外、被譽爲“國菜”的全聚德烤鴨,則是後來居上。全聚德在清朝同治三年創立,傳說當年是把清宮一位退休御廚給請到店裡,然後就把宮裡的掛爐烤鴨做法帶到民間。因這種烤法新奇,味道清香,一時風頭無兩,把燜爐烤鴨的生意壓過一頭。後來,烤鴨更是被帶進了國宴裡,讓世界認識了烤鴨,等於認識了中國。

?

要知道,烤鴨的製作功夫,都在一個“烤”字,相比燒烤的正面烤了翻面烤,烤鴨的烤可以說是360°無死角的烤,比如以便宜坊爲代表的燜爐烤鴨,還有以全聚德爲代表的掛爐烤鴨。

燜爐烤鴨則是把鴨子燜在爐子裡烤,先用秫秸爐膛燒熱,用特製老湯灌入鴨膛,再將鴨子放進去,關上爐門,用爐內餘溫燜烤鴨子至熟。這樣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度稍稍遜色,但鎖住了鴨肉汁水,吃起來鮮嫩細滑。

而掛爐烤鴨則是以梨木棗木果木爲燃料,用明火直烤,鴨身上還要抹上麥芽糖增色增香,鴨子皮下脂肪溢出,顏色紅亮,即可出爐,烤出的鴨子色澤棗紅油亮鴨皮酥脆,鴨肉比起燜爐烤法略微發乾,但細細咀嚼鮮香不膩。

這鴨子烤好了還不得緊,片鴨子前必須放水,並用油再刷一遍,則會使鴨子“賣相”更好。

烤好的鴨子外形完整飽滿,火色均勻細緻,顏色紅潤明亮,不裂、不皺、不煳、不生。欣賞“片鴨子”是吃烤鴨的重要程序。烤鴨講究堂片”,即在顧客面前片,片肉時先從鴨脯入刀,要片片帶皮、片片帶肉。不過這種片法往往把鴨子皮下的鴨油也一起帶下來了,吃起來比較油膩。

所以現在有的餐館改爲先將鴨脯皮片下來,把鴨油刮掉之後切成幾片,然後再按一定形狀碼到鴨肉上覆原。這樣既減少油膩感,又使皮肉分離,吃肉吃皮各取所好。片鴨子的刀工,過去講究根據鴨子大小、用餐人數和宴會性質的不同,以9爲倍數,一隻鴨子片72片到108片。

例如,文人吃,片72片,代表孔夫子72賢人;軍人吃,片108片,意喻梁山108條好漢;滿族官宴,片81片,代表“八旗一統”;壽宴片99片,自然是長命百歲(不能片100片,那就“滿”了)。現在一般片80片或88片,總之得是個吉利數。

一般上了桌,就是你的鴨子了,你想蘸糖吃還是裹着皮兒吃都可,但至於吃法究竟如何,也要看個人喜好。

蘸糖的吃法,據說是由大宅門裡的太太小姐們興起的。她們既不吃蔥,也不吃蒜,卻喜歡將那又酥又脆的鴨皮蘸了細細的白糖來吃。此後,全聚德的跑堂一見到女客來了,便必然跟着烤鴨,上一小碟白糖。當然,也有說是梅蘭芳發明的~發明原因竟然是爲了護嗓

甜麪醬加蔥條的吃法則不限於甜麪醬,可配黃瓜條、蘿蔔條,用筷子挑一點甜麪醬,抹在荷葉餅上,放幾片烤鴨蓋在上面,再放上幾根蔥條、黃瓜條或蘿蔔條,將荷葉餅捲起,真是美味無比。

一隻烤鴨片不下來多少肉,剩下的全在鴨架子上,熬成白湯後,也濃縮了許多精華。好鴨湯甘香醇厚,濃郁“掛碗”,配上冬瓜白菜,更在香濃中有幾分清新鮮嫩,喝上幾口,令品嚐過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一隻烤鴨片不下來多少肉,剩下的全在鴨架子上,熬成白湯後,也濃縮了許多精華。好鴨湯甘香醇厚,濃郁“掛碗”,配上冬瓜或白菜,更在香濃中有幾分清新鮮嫩,喝上幾口,令品嚐過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吃烤鴨講究皮肉並重,甚至皮重於肉。鴨皮要酥脆利口,瘦肉要細膩香嫩,肥肉要油而不膩。

說了這麼多,怎樣?國慶來只烤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