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效應愈發凸顯,新造車勢力下半場“拼”什麼?

下半場‘拼’什麼?”儼然已經成爲了頭部造車勢力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過去150年裡,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兩次工業革命,全球經濟呈現出“兩起兩落”的特徵,而現在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隨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變革再一次加速推進。

特別是如今迎來的“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對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世界範圍的革命性影響

這也意味着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而在全球疫情衝擊下,各國經濟都受到了重大影響,紛紛開啓逆週期對衝經濟。在此基礎上,我國的調節力度越來越注重結構性發展和重點關注時代發展的焦點。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2萬億元用於擴大消費和投資等,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包括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這無疑爲蒸蒸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不僅如此,據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指出,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保守說,即使整體的汽車銷量不再增長,按照2019年我國汽車總銷量達2576.9萬輛的銷售規模計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500萬,是目前的4-5倍。

可以說,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未來將有巨大的市場前景。特別是在經過若干年的模式探索和市場培育之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終於有了清晰的答案。十年前我國確定的“純電驅動”爲主的發展戰略如今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並且對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和引導的作用,接下來也仍將堅持以純電驅動爲主的戰略思想不動搖。

新能源市場積蓄已久的頭部力量

毫無疑問,市場前景以及迎來的新風口,讓原本就一直走強的新能源板塊再度集體拉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疫情以及市場的影響,多家新造車勢力今年連續“爆雷”。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消費者對新造車勢力都越來越謹慎。但顯然,“馬太效應”卻也在刺激資本和資源加速向頭部企業集中。

例如已經在產品、交付、融資、市場等重重考驗下完成從零到一階段,最終“突出重圍”的蔚來、威馬小鵬理想四家造車創業公司,已逐漸成爲了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頭部玩家,也構築起中國新能源市場積蓄已久的頭部力量。

不過在融資這件事情上,同屬四大頭部新勢力車企之一的威馬汽車卻選擇了與已在美股上市的蔚來、小鵬、理想不同的路線。在威馬汽車看來,作爲營收在國內、消費在國內的汽車品牌,理應讓坐擁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中國民衆分享其成長紅利,而不是以華爾街爲代表的的海外資本。

與此同時威馬汽車更是後來居上,在“資本寒冬”之下獲得來自D輪融資“真金白銀”的輸血。今年9月22日,威馬官方宣佈,公司最新完成由上海國資投資平臺及上汽集團聯合領投的總額100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據悉,此舉創出造車新勢力史上單輪融資的新紀錄。

另外,隨着中美關係等不確定性的加強,部分中概股選擇私有化退市,加速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此舉也得到了最高領導層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監管層持續強化頂層設計,成立科創板,從資金、政策等多個方面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領域的頭部企業通過股權直接融資做大做強。

10月13日,上海證監局網站披露,威馬汽車目前正接受上市輔導,擬在科創板上市,有望成爲頭部新勢力中唯一一家擬在科創板上市的智能新能源車企。可以預見,這也代表着威馬汽車正邁入企業發展“加速期”。

與此同時,銷量也是驗證新勢力造車實力的重要指標。

以今年10月銷量爲例,蔚來、理想交付量創下歷史新高,小鵬也連續兩個月銷量超過3000輛,理想10月交付3,692輛,創下月度銷量新高。威馬銷量創下年內新高站上3,000輛大關,同比增長46.1%,環比增長42.5%。前10月累計銷量(16,889輛),已超過去年全年總和(16,876輛),提前2個月鎖定同比正增長。自交付以來,威馬EX5穩居造車新勢力單一車型銷量冠軍。

另一份數據同樣值得關注,造車新勢力前十名今年的半年總銷量爲45,795輛,佔據全國新能源總銷量的14.1%,這一比例在今年1月份時僅爲11.7%。而造車新勢力前五名在上半年的銷量總和爲40,559輛,佔前十名總銷量的89%。

對此,業內人士認爲,自從政府補貼退坡後,整個電動汽車市場轉向C端,疫情更是加快了這一轉變。造車新勢力創立之初就是定位於個人消費者,當整個市場轉向C端時,造車新勢力自然受益。

據德意志銀行發佈的行研報告顯示,目前由蔚來、威馬、小鵬、理想四家頭部企業組成的“新造車四小龍”已經侵蝕中國傳統車企新能源的市場份額,消費者對造車新勢力的接受程度正在上升。不僅如此,造車新勢力甚至開始搶佔更多傳統燃油車份額。

但不能否認的是,雖然在過去幾年中以造車新勢力引領的中國新能源市場正蓬勃發展,而隨着海外競爭對手加速涌入以及國內市場的壯大,已經對新能源產業格局已經帶來了新衝擊。

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下半場‘拼’什麼?”儼然已經成爲了頭部新造車勢力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下半場“拼”什麼?

一份數據更能證明我國新能源市場未來也面臨着全球競爭格局生變等風險。

外媒報道,奧地利市場觀察者StartUs Insight最新調查了世界電動車初創公司,世界範圍內總共有753家電動車領域的初創公司,80%的初創公司位於北美和西歐地區

據悉,美國在電動車初創公司上遙遙領先,共有257家公司,第二名英國共有62家電動車初創公司,印度以58家電動車初創公司名列第三。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中國僅僅只有18家電動車初創公司,遠遠低於業內預期。

另外,作爲新生事物,造車新勢力在發展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成長的煩惱”,如蔚來因爲車輛冒煙起火事件發起主動召回,小鵬也曾因產品迭代引發車主不滿和維權,近日理想汽車宣佈召回理想ONE。

面對問題,多數企業選擇了勇於擔當,負責任地解決問題。

拼態度:比如威馬汽車,針對其車輛底部冒煙起火事件,從第一起案例發生到發現原因,再到主動召回,威馬快速響應並公佈後續改進計劃,包括更爲嚴苛的供應商飛行審覈制度及常態化駐廠、籌建國際領先的電池系統高精度工業電子斷層掃描實驗室、強化長期產品安全性與耐久性道路測試,以及加速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監控平臺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當然,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一樣也會經歷不斷出錯和糾錯的過程,但企業仍必須從源頭抓起,減少故障發生,尤其是質量把控上攜手努力,抓好每一個環節、做好每一個零件,這樣才能讓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社會輿論也應該給新興企業多一些耐心與寬容,尤其是資本市場與監管機構,需理性看待其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並予以糾錯與修正的機會。

如今,我國新造車勢力產業技術水平已顯著提升、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其中,以“新造車四小龍”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在加速智能化網聯化與電動化、引領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帶頭作用

拼科技:例如去年蔚來汽車在宣佈與Intel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蔚來第二代整車平臺打造L4級別自動駕駛車型,而蔚來將成爲全球範圍內首批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的品牌。在今年的“1024小鵬汽車智能日”上,小鵬汽車也更詳細從場景、架構、硬件等方面解讀了將在小鵬P7上首次搭載的NGP高速自動導航駕駛功能。

顯然,新勢力造車已經從“熱身賽”進入“資格賽”階段。下半場等待他們的將是在汽車“新四化”中智能化、網聯化與電動化能力的比拼,而從綜合實力來看,威馬汽車已經在三電系統、5G技術、自動駕駛等前瞻科技方面實現快速量產落地,這也讓威馬汽車成爲了國內造車新勢力實力派中的佼佼者。

首先在三電系統方面,威馬汽車始終堅持自主開發三電平臺,不僅從0到1正向研發了智能化超級純電平臺,還是新勢力中首家擁有電池包自研能力及電池包工廠的車企。

作爲構成未來智能終端的核心技術,目前威馬汽車三電系統已建立了完善的試驗認證體系,覆蓋了三電、底盤、安全、NVH、電子電器、車身內外飾、自動駕駛、智能系統等9大驗證領域。

今年,威馬汽車還將推出適配5G技術的Living Engine 3.0系統及智能座艙,滿足用戶對於智能電動汽車更深層次的需求。隨着下一代車載計算平臺的投入使用,威馬將擁有10倍於目前平臺的算力水平,依託“活數據”的採集、分析,滿足更多用戶對於智能座艙的體驗需求。

9月,威馬汽車發佈IdeaL4全新科技戰略,加速5G及L4等前瞻科技在智能汽車上實現最先落地、最快量產、最佳體驗。據悉,搭載5G技術及低速受限場景下L4級自動駕駛技術——AVP自主泊車功能的全新車型計劃2021年量產交付。

拼夥伴:未來3~5年,威馬汽車將在全球匯聚3,000名工程師,攜手高通、百度、芯鑫、紫光等最強智能盟友,將專業的造車理念與前瞻的智能科技相結合,打造未來EC智能出行終端,爲用戶帶來具備萬物互聯(Everything Connected)能力的智慧汽車,最終形成“人-車-環境”相互融合的智能科技生態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度智能化的背後,威馬同時建立起業內第一個大數據中心,運用數字化手段,威馬可以控制價值鏈上的全部核心環節,包括產品定義,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整車製造、電池包製造、線上線下營銷和服務渠道,這也將直接“劍指”特斯拉。

不過不能忽視的是,在下一個階段更高強度的競爭賽段中,隨着特斯拉的高歌猛進以及傳統車企的加入,新能源市場正在重新洗牌,這也加快中國造車新勢力時間窗口的關閉。但正是在這樣極具挑戰的市場下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機遇。

可以看到,不論是穩步推進新產品推出,還是加快智能科技的不斷迭代,以威馬爲代表的新造車“四小龍”們正不斷推出高質量車型以求在下半場的比拼中獲得一席之地,而接下來隨着汽車智能化浪潮席捲而來,他們還將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開啓全新的發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