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 | 總書記說的這“三新”點明五中全會公報核心要義
(原標題:熱解讀 | 總書記說的這“三新”點明五中全會公報核心要義)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勝利閉幕,發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着眼於“十四五”時期新發展階段,全會提出一系列指導思想和遵循原則。
兩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三個“新”要求: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着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這三個“新”點明瞭五中全會公報的核心要義,也是解讀公報的重要指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在今年8月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作出重要判斷。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與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着眼未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爲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新發展階段如何化危爲機開好頂風船?
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作出12方面部署。新發展理念無疑成爲新發展階段的指揮棒,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清晰可見。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回望5年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
5年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目標,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爲導向,創新發展動力澎湃,協調發展多點開花,綠色發展紮實推進,開放發展引領潮流,共享發展惠及民生,我國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邁上新臺階。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新發展理念也必將貫穿始終。
此外,全會做出的12方面部署中,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的路徑正是新發展格局。
着眼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今年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總書記也從不同角度對新發展格局作出深刻闡釋。
爲何要構建新發展格局?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闡釋了提出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考慮,並解釋了“大循環”與“雙循環”的內在邏輯關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以前,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對我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爲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甦。”
數據顯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又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10月30日,在中共中央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舉行的首場新聞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這是主動作爲,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在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着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中國方向清晰、步履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