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華人共守漢語的底線--中文殖民地化纔是華夏文明的災難(上)

黃秋生在微博掀起爭議。(圖/取自黃秋生微博)

九峰

香港演員黃秋生的一句:「在中國中文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大陸已死。」的議論經媒體報道後,引發華人圈的廣泛爭議。臺港看不慣大陸的簡體字早已不是新聞,不過聲言大陸人民因看不懂繁(正)體字,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的推論太牽強了。由於歷史原因臺港和大陸文化上的隔閡導致許多習慣和觀念上的分歧,互相挑挑毛病,對保持漢字純正、漢語雅言、正音,共同維護中華文明有積極的作用。特別是人們常常很難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毛病,互相借鑑,取長補短纔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

筆者美國教授中文的經歷讓筆者體會到,歷史上甲骨文金文竹木簡書,帛書,紙書承載了漢字的演變,漢字從象形文字篆隸行楷草書一直在變化但都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可循,簡體字裡有很多字是幾百年、上千年書法裡行書、草書裡通用的寫法,重要的是簡體繁體共同遵循漢字造字組詞規範沒變,因此不管大陸叫「出租車」還是臺灣「計程車」,它們都還是車,而叫「的士」就徹底拋棄漢字的組詞規律不再用車,那纔是破壞了漢字的組詞規範,割斷了漢語的血脈,值得引起足夠的警覺。更有甚者,一些人以言談話語中夾雜幾個英文單詞自豪,卻沒有意識到那纔是破壞漢字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當他們把唐詩宋詞背成這樣:「bed前明moon光,疑是地上frost,舉頭望明moon,低頭思hometown」,進行炫耀的時候,這種從港臺流行起來的洋涇浜中文才是漢語漢字真正的危機,是華夏文明走向滅亡之兆。

海內外的華人都各自保留了不少華夏優良傳統,但是也都或多或少有所遺失,大陸在文革中的除「四舊」,對中華文化的傷害很大。好在文革十年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並不算太長,文化的鏈條並沒有完全斷裂,我們的民族深刻反思過那段歷史,並且正在不斷修復那段歷史造成文化上的缺失,並從臺港得到不少助益。

1. 近代漢字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綁在了一起,波瀾起伏

然而文革那種文明的自我否定並非文革獨有的現象,放眼近代中國衰敗的歷史大背景裡,中華文明的自我認知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始,幾經波瀾,從打到孔家店,「漢字不死,中國必亡」,到文革要同傳統文化徹底割裂,再到漢字拉丁化思潮,殖民地、準殖民地的洋涇浜漢語;從信仰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到迷信西方普世」價值觀,都是國家積弱積貧,文化上不自信,中國知識階層思想退化缺少獨立思考的表現。

隨着中國國家實力的上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中國人今天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自己的歷史,更加客觀理性科學地研究世界各國的文字文化,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漢字並與時俱進。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意識到,漢字已經同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國家意識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隨着中國和漢字文化圈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中國正在從百年來西方列強強加給我們的「落後文明」和失敗主義陰影中走出來,這個過程中漢字並沒有成爲我們發展的絆腳石,漢字非但沒有落伍,而且隨着科技的進步,在應對知識爆炸,語言效率,人工智能,二維識別等許多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漢語漢字特有的文化承載力正在伴隨和幫助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

2. 最令海外華人自豪的是漢語仍能讀懂兩三千年前的古老文字

筆者在美國講授中國文化和中文課時,最令學生感興趣的莫過於漢字本身,這個文明信息的特殊載體,維繫着華夏五千年文明,她纔是保護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看不見的文化萬里長城。由於有了她,中國遼闊地域纔有文化上的統一,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然枝繁葉茂,既沒有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也沒有像其它古老文明一樣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現代中國人仍能看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經專家解讀3000多年前的金文甲骨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兩三千年前的詩歌和聖人的教誨至今仍能朗朗上口,這是漢字創造的語言奇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短短四句嚴整對仗的七律不僅是漢語詩詞的美,更概括幾千年人文環境、地緣政治和中國人豪邁的歷史情懷,這種語言現象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難望項背的。

有強烈文化氣息和歷史人文內涵成語典故,諺語,俗語,歇後語影響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千百年來它們無時無刻不滲透在億萬人民的生活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日久彌新,其文字的影響力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根本無法比的。

而拼音文字由於隨語言流行多變的特點,現在的英語讀者要讀懂幾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原着已經困難重重,不要說更古老的文字了。

3. 從港臺流行蔓延的文化殖民地現象,正在阻斷華夏文明的血脈根基

然而當我們爲漢字數千年一脈相承自豪的時候,隨着近代中國國力衰退,導致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流失,文明心理上的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特別是網絡時代到來,許多「前衛」傳媒和他們的編導、主持人及追隨者們十分輕率地改變漢語語言規範和傳統詞彙,在他們那裡中文不僅成了大雜燴,更失去漢字本身的科學性、嚴謹性、邏輯性和完整性。以他們的流行語言,且莫說讀懂千年前的文字,甚至老一輩人已經快看不懂聽不懂那些年輕一代時髦語言文字了。身在海外,看到海峽兩岸在網絡時代出現的許多文化亂象已經不僅僅是語言文化上的與時俱進,所謂和國際接軌,而是一種文化殖民地現象氾濫,正在阻斷華夏文明的血脈根基。

這些挑戰漢字傳統規範的「弄潮兒們」把庸俗的外來詞彙當時尚,聚會不叫聚會改叫「派對」;購物叫「血拼」,什麼「吐槽」、「賣萌」、「拉風」、「屌絲」、「宅男」、「歐巴桑」、「料理」、「便當」,「粉絲」,「打拼」,「拍拖」,「哇塞」,「費思」,「馬殺雞」,「貼士」,「酷斃」,或直接用什麼「T 恤」,「K書」,「OK綁」,「percent」,「size」,「smile」,「VCR」,「hold」,「OK」,「yea」諸如此類的詞彙讓人覺得語言進化本來應該是越來越優雅,科學,而這些所謂時髦中文卻在向庸俗和墮落滑去。漢字是一種望文生義的文字,看看「派對」、「血拼」、「吐槽」、「便當」能派生出什麼樣的想像空間,生出什麼樣的意思。

有一位「語言時尚」女郎體貼加班的男友送了兩盒飯,大飯盒裡裝的是飯菜,小飯盒裡裝的是湯,她特意爲男友標識了一下「小貼士:大便當 飯;小便當 湯」,男友看了直想吐。

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從詩詞歌賦戲曲小說到成語俗語名言警句積累流傳至今代代都有貢獻,精煉和昇華,我們當代對漢語言的貢獻難道就是如上所列令人作嘔的文字甚至外來符號的堆砌嗎?

4. 漢語言豐富的表達形式退化到「好賴不分」

另一種流行趨勢就是漢語低級化和語言累贅化。語言的進化在於她豐富的表達形式,廣泛的內涵和與時代砌合的語言創新能力。漢字歷史上承載了無數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充滿魅力的語言文字作品,但現在似乎開始迴歸原始。一種流行表述是好漂亮,好醜,好好吃,好難吃,好高,好矮,好好看,好難看,好爛、好土、好壞、好沒水平、好沒文化、好低級趣味。什麼是「好」?筆者給外國人講解如此功能強大的「好」字的時候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好」纔對,漢字似乎已經退化到一個「好」字闖天下的年代,似乎所有的程度形容詞無論受體好壞只要用「好」就可以了。

無獨有偶,兩性的描述雖沒有完全倒退到「公母」,卻已經簡化到不管是80歲的老太太還是剛出生的女嬰,一概都是「女生」;男孩、男童、娃兒、小子、小夥、哥們、壯漢、大叔、老伯、大爺、楞頭青、二桿子等等統統都是「男生」。

「生」 學生也,而這裡男生、女生的生是什麼呢?「好」「男生、女生」萬能化的漢語用法被廣泛不加思索地應用流行起來,漢語變得如此乏味,單薄,低級化。如此下去以後詩經要這麼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女生,男生好逑」。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漢語言退化、低級化趨勢日益明顯,漢字正在失去她的魅力,逐漸讓世界覺得漢語就是一種連基本事物都描述不清,邏輯混亂,內涵膚淺的低級語言。(文長未完,明日續刊

●作者九峰,現居美國鳳凰城,碩畢,從事信息安全和計算機控制和管理工作。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