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弘揚守護中華水塔的生態文化

原標題:培育弘揚守護中華水塔的生態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讓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紮根》一文中指出:“推進生態省建設,既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思想觀念的一場深刻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確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是生態省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前提。”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爲重要支撐。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爲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爲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爲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推動生態文化建設,對於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逐漸成爲當前的研究熱點和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一、生態文化的價值內涵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類在處理自身與外部環境之間關係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制度組織程序等要素的綜合體系。生態文化則是人類與自然互動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體系,表徵人對自然的態度與方式,是人類的自然意識和環境意識的具體形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當前國內理論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爲,生態文化是在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形態,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爲追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有機共融爲特徵。

人化自然觀是生態文化的哲學內涵。“人化自然”是馬克思在論述人與自然關係時提出的術語。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麼也不能創造。”然而,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對大自然的肆意開發和利用,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統一走向對立,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產生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對立展開深刻批判,提出以變革社會制度的方式實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統一。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多次強調“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並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放在現代化發展中的特殊位置,致力於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共融共贏,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創新性發展。

民生福祉是生態文化的價值追求。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在羣衆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爲重要的民生問題。從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指出“發展經濟是爲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爲了民生”,再到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羣衆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迴應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闡明瞭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政之所要,在乎民心。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秉持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着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羣衆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二、構築保護“中華水塔”生態文化體系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爲“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啓動區、全球生態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態責任重大而艱鉅,肩負着全面築牢國家生態安全根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青海考察、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格外重視,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始終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強調要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因此,培育和弘揚守護“中華水塔”的生態文化,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爲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爲此,必須始終把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作爲“國之大者”,全方位落實好國家對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的戰略安排,切實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以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爲統領,奮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示範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七個新高地”,全方位推動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建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爲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着力宣傳以生態價值爲核心的觀念文化。通過深入學習、理解、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宣傳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要以《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爲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和《青海省加快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總體規劃》爲行動方略,積極弘揚青海特色生態文化。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生態文化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密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與區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生態”理念,豐富青海特色生態文化的具象內涵。開展青藏高原特色生態文化體系研究,對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經驗進行提煉、提升,普及綠色發展理念,培育生態文化自覺,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爲準則、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化體系。

着力構建以生態保護爲核心的制度文化。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這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健全環境治理信用體系,建立健全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建立排污企業黑名單,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建立生態環境長效保護監管機制。要健全農牧區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繳費機制及農村環境整治項目“環保管家”。要建立以體現生態價值爲核心的生態補償制度,科學界定保護者和受益者的權利與義務,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原則,促進生態補償制度的有效落實,切實提高各類主體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建設性。

着力打造以生態生產生活爲核心的物質文化。生態作爲制約經濟發展的“第三隻手”,雖然不能決定經濟的增長速度,但可直接決定產業鏈的長度,進而顯著影響經濟的增長質量。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極其脆弱、生物多樣性獨特、生態承載力有限,構造產業生態化系統,選擇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必須尊重發揮自然生產力比較優勢和生態“第三隻手”的控制性作用,在限制社會生產力對自然生態形成破壞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生產力對自然生產力的正效應作用,實現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正向耦合,使兩種生產力形成合力。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仿照自然系統構造產業生態化系統,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根據生態承載力大小構造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協同推進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根基和靈魂,培育、弘揚生態文化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應更加自覺、堅定地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引領,培育、弘揚守護中華水塔的生態文化,用心用情用力守護好大美青海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努力把青海打造成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推動綠水青山成爲金山銀山,使大美青海成爲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重要窗口,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青海貢獻、書寫青海篇章。

(張愛儒,作者爲青海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