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國家公園守護“中華水塔”

新華社西寧9月30日電(記者李琳海 白少波 李亞光)文大川希望讓更多人用漂流的方式感受中國三江源的魅力,他說漂流讓他認識了多彩而立體的中國。

33歲的文大川來自美國的一個漂流世家,2016年,文大川和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合作,在玉樹雜多縣做起了國際漂流活動。“在瀾滄江漂流時,你可以看到沿岸的山脈和神奇的丹霞地貌。”文大川說。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爲中華水塔”。2016年4月,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設立,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也是目前試點中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一隻雄鷹瑪多縣扎陵湖上空飛翔 。新華社記者吳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的雜多縣,在保護三江源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上世紀70年代,受氣候變化、過度放牧等綜合因素影響,三江源草地林地範圍急劇縮小,其中草地面積減少1389平方公里,荒漠面積增加674平方公里,每年向下遊輸送1億多噸泥沙。溼地與水體總面積淨減少375平方公里,相當於58個西湖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介紹,2005年中國政府啓動爲期9年的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2014年1月,治理面積更廣、標準更嚴格的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接續啓動。

記者瞭解到,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12年來,國家在當地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資金183.5億元。目前,這一地區生態狀況得到改善,“增水”效果明顯。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相對比,三江源地區各類草地平均覆蓋度增加11.6%,牧草產草量每畝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積減少近500平方公里。因植被、土壤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區每年可向下游多輸送近6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水質達優良標準。

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的黃河大橋。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來自三江源頭牧民和政府一道,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李曉南說,從去年開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新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相關牧民大部分從貧困戶中擇出,每戶1名,培訓上崗後按月發放報酬,年終進行考覈。截至目前,園區共有9975名牧民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在地廣人稀的三江源地區,牧民“點成線網成面”構成的管護體系正發揮着重要作用。

南賽文毛是來自雜多縣年都村2社的牧民,如今她被政府聘爲生態管護員。除了日常的巡護外,她還承擔起森林防火、草原野生動物保護等工作。

牧民對自然心存敬畏。隨着生態改善,雪豹等野生動物經常光顧南賽文毛和其他牧民的草場。“我一點都不恨雪豹。三江源是我們牧民的三江源,我們也是環境的受益者。每年到了蟲草採挖季節,我會告訴周邊牧民,挖了蟲草的坑裡要埋上幾粒燕麥,這樣草坯才能恢復得更好,我們要對自然心存感恩。”她說。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境內的年寶玉則神山。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今後,如何引導禁牧減畜後的牧民參與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使其能從中受益、實現脫貧致富,這是青海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間需要下好的另一盤 棋 。”李曉南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三江源,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三江源,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三江清流源源不斷滋潤華夏大地。”青海省副省長田錦塵說。

(原標題:中國最大國家公園守護“中華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