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親身經歷的北京學術氛圍
北京大學。(北大官網截圖)
2004年的11月我去了一趟北京,主要是參加中國民族學會的年會,會議主題:「文化遺產與民族服飾」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國民族學會與北京服裝學院合辦,我是接受民族學會的副會長何星亮之邀,而參加此次會議的。服裝學院的民族服飾館館長楊源(女)是此次會議的靈魂人物,有關接待的事情都是她負責。與會學者除了中國的民族學者之外,還有來自日本沖繩的比嘉政夫、劉剛,以及來自日本的周星(劉剛與周星都是中國籍學者,留學日本之後,留在日本教書),臺灣就只有我和一位輔大織品系的教授參加。與會的中國學者大多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
大會的開幕式在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舉行,地點在北京服裝學院科技報告廳。由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也是湖北民族學院的院長彭振坤主持,開幕式一如其他大型的學術會議,基本上都是非常官式的,許多的黨政人物高坐在講臺上,這是讓臺灣學者很不習慣的地方。依照講話的順序分別爲: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也就是院長焦福巖(應該是代表主辦單位),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鈕茂生(代表主辦單位的頂頭上司),北京市委副書記龍新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代表(中國籍,用英文致詞),之外,就是北京服裝學院的副院長李立平宣讀文化部與國家文物局的賀信。行禮如儀之後,大家一起到外頭參加北京服裝學院的新疆風土與服飾文化展的開幕剪彩儀式,並在現場拍團體照留念,之後,參觀在民族服飾博物館的這項展出。
此行發現中國存在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緊張關係,中國民族學會與中國人類學會分道揚鑣,他們的主管單位不一樣,成員除了少數有雙重隸屬之外,楚河漢界分得很清楚。此次中國民族學會完全不見北大的人類學者來參加,這當中可能牽連着老一輩的人類學者費孝通與林耀華的學派之爭,林耀華的門下有很多是研究少數民族的,索文清、張海洋等人都是,他們都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中見到了一些舊識,如鄧曉華(廈大)、麻國慶(中山)、索文清、周星、劉剛,他們當中大部分是我以前在日本客座的時候(1992-93)就認識的學界友人。也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如楊源館長、湖北民族學院的彭振坤院長,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尹紹亭館長,等等,瞭解了中國民族學界的一些現況。
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之前,我在北大人類學研究所做了一次公開演講,主要的內容是:媽祖信仰與民間社會之文化邏輯,這場演講雖然事先是透過該所副所長高丙中安排的,當天是由所長馬戎教授主持,另外該所的王銘銘教授,以及中央民大的王建民教授則來擔任講評,聽衆非常多,不少人是站着的,聽衆的發問也都很有深度。
另一場演講是透過何星亮教授安排的,何教授著作等身,任職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該所的位址是在中央民族大學裡面,我的演講也是在那裡舉行,場地比北大還要大,一樣也是座無虛席,該所的一些研究人員也來了,他們紛紛送我書,可惜我帶的書不多,會議期間也早送完了。這場演講主要是講:臺灣的宗教版圖,從空間的觀念來介紹臺灣各種宗教的宗教勢力。
這次時間太短,也沒有事先安排,否則應該順道拜訪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不過頭一次到北京,與中國學者交流,與接待我的一些研究生接觸聊天,感受到他們學術日益進步,自信心逐漸增強。北京作爲首都,到訪的各國學者很多,他們充分利用機會,很有彈性的安排演講,在沒有大肆宣傳的情況下,來聽演講的人很多(主要是研究生,也有一些大學生),可見他們求知慾的旺盛。(林美容/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