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讓我們試着變成「對岸的人」

經歷了校內主修考試,新的學期開始後,到了歷史系雙主修的課程,由於許多一年級的必修學分沒有修過,所以有些課就會跟着大一新生一起上。班上有位同學,看得出來年紀有點大,至少比我還大,看得出來是學長

第一次上課時老師點名,點到那位學長的時候皺了皺眉說:「小魏,你怎麼又來修這門課了?去退掉!」那位小魏學長滿臉不在乎的笑笑回答:「啊唷,老師,不要這樣嘛,因爲您的課特別精釆,已經成爲繫上顯學,所以我每年修一次,希望可以從老師這邊得到最新知識啊,而且每年的新同學在課上的討論都讓我驚豔,所以拜託老師給我這個機會嘛!」

一堂課六年修六次

老師說:「碩士生了還來修大學部的課,早叫你當我的課堂教學助教你又不要,還要每堂來跟課,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說你。」碩士生?我原本以爲學長是大三或大四的重修生,原來是碩士生?!小魏學長笑嘻嘻的說:「安啦老師,課堂進度我都會照做,而且報告也都每次很認真的寫,不會敷衍了事的啦。」

老師不吭聲,轉過身面向全班同學說:「同學們大家注意聽啦,你們這位小魏學長從大一入學的時候每年都修這堂課,現在已經修到第六年了,他不是被我當掉,而是不知道哪來的癖好,很喜歡跟班上的大陸學生交朋友辯論政治,但大家也不要擔心,他人很客氣,就是需要交交朋友,所以分組討論的時候,也請同學們一視同仁,不要把他當成異類。」

就這樣,課程繼續進行,我心想,老師都這樣講了,同學們不把他當成異類纔怪,一堂課修了六年,這一定是有什麼情況吧?!而隨着老師開始講課,他的授課方式才慢慢讓我理解到,小魏學長的喜好不是沒有道理

每每講到一個段落,老師就停下來,隨意抽點同學名字:「你說說,如果你是中國人的話,你怎麼看待臺灣政府此一政策?」,「來,那位在喝飲料的同學,對,就是你,你叫什麼名字?喔,你是大陸人吧,從哪一省來的?嗯好,如果是你臺灣人的話,你覺得臺灣政府這個時候應該用什麼方式迴應大陸?」

讓你變成對岸的人

開學第一堂課,原以爲只是普通的課堂抽點,沒想到竟然就面臨老師這種有點讓人卡關的授課方式,他不只是要我們回答問題,還要我們變成「對岸的人」來回答問題,這完全脫離我們日常的常識範圍,每個被叫起來的人都無一例外的卡關了。

一直到老師點到一個大陸同學,那位同學站起來後整個人都不好了:「作爲一個臺灣人……呃我說是假設我是一個臺灣人,嗯……嗯……我覺得大陸出臺《反分裂法》很好……不對,《反分裂法》在一定程度上想必還是會傷害到臺灣人民感情……嗯會傷害到我們的感情,所以我覺得大陸政府……嗯不是我是說臺灣政府這個時候應該也要採取……呃……」

忘掉你自己的身分

眼看着那位同學實在撐不下去了,小魏學長舉手說:「老師,讓我來可以嗎?」老師點點頭說:「好啊,你就幫學弟妹示範一下吧。」小魏學長清了清嗓子:「先跟學弟妹講一下,這堂課的學習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放下所有你過去的成見,不要拘泥、執著於你原本有的一切常識跟反射觀點,就好像打辯論一樣,你不一定要一直是正方,也不見得永遠抽到反方,所以你必須同時更多去觀察兩方各自的觀點和立場,而不是隻用自己一直習以爲常的那些,不管是被灌輸的、或者是從小被教育到大的、人云亦云的立場來說事。記得,那不是你自己的東西,而是拾人牙慧的,所以,要繼續在這堂課好好學習,你就必須隨時保持警醒,忘掉你自己的身分,而是站在每個不同背景的人的身分裡去角色扮演。」

溫家寶溫情喊話

那位剛纔卡住了有點結巴的大陸同學問:「請問學長,那如果換作你來回答,怎樣纔會比較適合呢?」小魏學長說:「好,我就接着上面一個同學拿到的案例來作答。作爲一個大陸人,我覺得透過深度與臺灣人民交流、需要有高度的耐心與智慧,雖然臺灣島內看似獨立情緒高漲,青年天然獨世代也喊得有模有樣,但是仍然有更多不出聲的、持應該深入瞭解認識我方、與我方建立更多接觸、共同討論兩岸統一的民衆,不應該持續用武統論去打壓臺灣自主的聲音,懷柔政策就是要裝逼到底,不見得在道理上能說服對方,但至少要能讓對方有所感動,認爲我們是自己人,既然是一家人,就不用說兩家子話。」

小魏學長停了一下又說:「我再補充一點,就如同前總理溫家寶所說的:『臺灣是祖國寶島,是我一直嚮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機會到臺灣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臺灣各地去走、去接觸臺灣同胞。雖然我已經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走不動,就是爬,我也願意去。』這樣的誠懇、這樣的胸襟,纔是讓雙方對話的可能,至少展現出十足誠意的態度,有句話說,唾面自乾,不是自找侮辱,而是用最大誠意去處理它,不要壞了兩邊的情分……」

進入他者生命體驗

小魏學長一席話講完,同學們報以極度熱烈的轟動掌聲,包含剛纔在臺上傻住了的大陸同學。他激動的鼓着掌邊說:「學長你這實在是太牛了,我都不記得溫家寶總理何時曾講過那樣的話,你怎麼能倒背如流?!」

還沒等小魏學長回答,老師就說:「好了,同學們仔細聽了,你們的學長這樣的發言算是合格,但也只是一種類型,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觀解讀,只是要記得,別拿教科書上那套,也別搬自己原本擁戴支持的說法,這堂課希望帶給同學們的觀點,不是強化原本的立場,而是讓你們知道,如何進入他者的生命體驗,進而去找到共同可接受的語言。那樣的認識,對於雙方纔是有意義的對話。」

同學們默默點頭,我也在思索着,這樣一堂課,確實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擺脫以前的一言堂,也不同於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想法,而是更深層的召喚我們進入「他者」的角色,去回過頭來看待自身,這不正是我們所欠缺的嗎?

忽然間,我好像有些能理解,爲何小魏學長這六年來不間斷修習這堂課的原因了。(衍儒/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