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內「豎井」藏秘密! 解析高鐵10年無傷亡「安全神話」

臺灣高鐵2007年1月5日通車,今年將滿10週年。(圖/東森新聞,下同)

東森新聞記者張禕呈、李軍雲林報導

今年1月5日,臺灣高鐵通車將滿10年,行車安全一直備受好評,幾次較大的事故都是外力造成,好在都沒有乘客傷亡。爲維持安全神話,高鐵有一套嚴謹機制,確保列車運轉安全。

全長345公里的臺灣高鐵,高架佔7成、隧道佔1.5成,部分高鐵隧道內有「豎井逃生梯」,一旦列車在隧道內遇到狀況,可透過將近10層樓高的豎井逃生梯回到地面;另外,安全梯旁也有電梯,一次可搭載28人,裡頭還有通聯電話。其實這個「垂直大管」的豎井,先用來挖隧道 ,通車後加上樓梯升降梯成了逃生口。

▲▼部分高鐵隧道內有「豎井逃生梯」,一旦列車在隧道內遇到狀況,可透過逃生梯回到地面;另外,安全梯旁也有電梯,一次可載28人。

另一套機制是人腦電腦的結合,行控中心控制員隨時緊盯着熒幕,列車太快太慢都不行,一整面牆是高鐵縮小版路線紅色則是路線上跑的車。系統本身有一套安全則準,簡單說就是保持安全距離,1公里內只會有1輛列車行駛,如果不幸故障卡在鐵軌上,後面的列車就會自動煞車無法再往前開。

多道關卡讓高鐵保持模範生,幾次大事故都是外力造成,一次是發生在2016年2月6日小年夜的高雄美濃地震電車設備嚴重受損;另一回是2010年3月4日的高雄甲仙大地震,造成一輛列車出軌,好在都沒有乘客傷亡。

但高鐵雲林段地層下陷問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焦點,儘管現階段不影響行車安全,但地層下陷確實是事實,且剛通車的高鐵雲林站還是「下陷王」。

▼高鐵行控中心隨時監控列車狀況,一整面牆就是高鐵縮小版路線。

▼1公里內只會有1輛列車行駛,如果不幸故障卡在鐵軌上,後面的列車就會自動煞車,無法再往前開。

根據監測資料,高鐵雲林站一年沉陷6.6公分,爲搶救下陷 ,5年多來已封100多口深水井,臺78線配合「瘦身減重」。雲林縣政府對沿線更嚴加看管,地主想蓋什麼得先送審,管制範圍從60公尺擴大到150公尺。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提醒,就算下沉趨緩,還得留意極端氣候災害風險,「極端氣候的一些風險管理機制也必須去加強,免得到最後因這些極端性氣候造成災害,那損害也會非常非常嚴重。」

▲▼高鐵雲林站一年沉陷6.6公分,5年多來已封100多口深水井;雲林縣政府對沿線更嚴加看管,地主想蓋什麼得先送審,管制範圍從60公尺擴大到15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