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尋根地:望叢祠

叢祠位於郫縣縣城西南,佔地100餘畝。全祠紅牆環繞,祠內古柏森森樓臺亭榭,錯落有致,詩話對聯,琳琅滿目,大量珍貴文物展出。每年農曆5月15日(大端陽),都在此舉行祭祖儀式和賽歌會,場面盛大。祠內餐飲娛樂設施齊備

望叢祠是紀念望帝叢帝的合祭祠。“望”是指望帝杜宇,“叢”是指叢帝鱉靈,他們二人是古蜀國的兩位開國皇帝,也是四川最早的帝王和政治家,他們爲“天府之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後人立祠祭祀。蜀族的祖先由山陵高地沿岷江而下遷移平壩,從遊牧生活向農業生活過渡,定居於川西平原

杜宇與樑族通婚,率領蜀族人民移居成都平原,建都於郫城,所以郫縣又是川西平原最早的城市。東側門上的“功在田疇”,就是高度概括杜宇的功績的,相對應的闕門上寫的則是“德垂揖讓”。祠門對立而開,從建築形式上講,隱含着一祠祭二主的意思。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祭祀望、叢二帝的大殿裡的石刻,是1980年在新都馬家場一座戰國時期蜀王墓中出土的,據考古專家推測,它是蜀王印,從整個印的圖紋上看,上是朱雀,下是玄武、左是青龍右白虎、中間下是壘是象形文,這就說明它是氏族的標誌,王權的象徵(也說明了墓主人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可能是開明王朝的某一位蜀王)。青銅塑造兩尊的銅像是望帝和叢帝。望帝晚年出現嚴重水災,據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開明就是我們所說的叢帝鱉靈,望帝的丞相,他當時毛遂自薦,說自己能治理水患,然後就帶領工屬下到現在的都江堰鑿開寶瓶口,使水分流,治理了水患。杜宇認爲鱉靈的功勞和夏禹相同,就效法堯舜,把帝位禪讓給鱉靈,稱爲叢帝,建立了開明王朝。這就是西側門前面的“德垂揖讓”的故事,鱉靈是外來戶,當時楚國人(湖南)。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連把都江堰二王廟裡祭祀杜宇的望帝祠,遷到郫縣與叢帝廟合在一起,修建瞭望叢祠。望叢祠從南北朝開始建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帝陵周長200多米,高10多米,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的帝王陵墓。墓碑是民國8年四川督軍熊克武出資所立,碑文是由他手下的高級將領但懋辛所寫,他們二人都是四川人,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辛亥革命。其中,熊克武還得到了周恩來總理很高的評價,稱他是“顧大局,識大體”的人。

叢帝陵:周長100米,高10米。1985年在成都舉行的“都江堰興建與發展學術討論會”上,與會專家認可了史學家權域的觀點“開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在叢帝年老時,把王位世襲給其子孫。開明九世把都城從郫縣遷到成都。史書載“一年成聚,兩年成市,三年成都”,今之成都由此得名。

相傳杜宇禪位之後歸隱西山(今青城山),死後魂華杜鵑鳥。李商隱李義山)有“望帝春心託杜鵑”的句子。杜鵑又名子規,每年春季飛回,口中叫“布穀”、“布穀”直至口中啼血,“杜鵑啼血”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鮮血染紅了當時正在開的花,故人們又把這種花叫杜鵑花,而郫縣又因此而叫“杜鵑城”。

望叢祠參觀遊覽時間需要半天.

門票:無

諮詢電話:(028)8792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