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學者:中國正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取得勝利

極端貧困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久遠、最令人困擾和最痛苦的問題之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制定和執行的精準扶貧政策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對人民巨大貢獻。 除了造福中國人民,還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此外,中國樹立了一個典範:只要有決心面對巨大挑戰,並充分調動人力物力,任何壯舉都可以實現。

儘管中國擁有14億人口,但還是想方設法提前十年完成了聯合國確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兩項最重要任務,更好地詮釋了中國取得的成就。聯合國提出的17個目標中,消除貧困和飢餓恰恰是前兩個目標。

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政策開啓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在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中,超過8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爲了對這個數字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只要記住一點:目前南美洲12個國家的總人口剛剛超過4億。

中共十八大強調了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將消除貧困作爲最優先解決的問題之一。

實際上,自2012年11月習近平就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以來,解決貧困問題以實現共同富裕就成爲了首要任務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任務。正因爲如此,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親自參與。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湖南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這是對一個真正挑戰的迴應。他指出,無論國家多麼發達和多麼富有,如果沒有具體和有針對性的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貧困地區往往會繼續存在。他還表示,僅憑傳統的援助和補貼辦法是不夠的。也就是說,要真正成功地解決貧困問題,還須在理解和應對方式上進行創新。貧困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無法順利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個目標是習近平提出的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基本組成部分。

習近平提出的“精準扶貧”概念很有創新性。這一概念還強調,我們需要準確和深刻地理解貧困現象的內部和每一個具體現實,並確定對受益人、資源使用、項目設計、針對貧困家庭的措施的執行情況、管理負責人和扶貧結果進行精確監測。換言之,在這一概念中有一張詳細的路線圖,說明如何在消除貧窮方面取得成功;貧困家庭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幫助和機會,憑藉自身力量獲得更加富足的生活

2007年9月,我離開巴西來到中國西安,迄今在華已經工作生活了13年。這些年來,我親眼目睹了中國的變化。我走遍了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政區域,尋訪了大城市和小鄉村。在我剛到中國的那幾年,基礎設施仍然是這個國家發展的重點。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人們似乎離這一發展的福祉相距甚遠。

2019年7月,時隔6年多,我再次來到了我抵達中國最初幾年生活的地區。這裡所發生的變化真是令人驚歎。當時幾乎與世隔絕的人們現在通過先進的交通、服務和通訊網絡相互聯繫。農業發展顯而易見,一些以前幾乎不存在的經濟活動,如鄉村旅遊和與跨區貿易,現在十分普遍。當然,這些變化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精準扶貧政策,這項政策積極地改變了各個社區面貌,爲當地居民增加了在過去難以想象的收入。

我在浙江生活了五年,經常和妻子一起去農村採摘水果,更好地感受大自然,享受獨特的地方氣息。中國各地網購很普遍,可以直接從小農戶那裡採購各種食品。我分享一個故事:在中國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在廣西可以找到巴西人早餐中最受喜歡的食物之一――木薯。對於大多數巴西人而言,這是一種常見食物,主要生長在巴西北部和東北部――我的出生地。這個發現重新激起了我的情感記憶,也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這也使我認識到,中國人民,無論生活在哪裡,都和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開始越來越受益於國家發展帶來的福祉。因此,儘管依然存在不少困難,但各地日益繁榮的景象顯而易見,從兒童到老年人,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改善。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對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除了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還通過茶、絲綢瓷器等產品創造了跨越幾個世紀的壯舉,激發了不同民族的想象力。長城、京杭大運河都江堰灌溉系統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在用於防禦和內部發展方面而建造的偉大工程。除此之外,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衆多繼續影響現代世界的思想家,他們留下的深厚哲學遺產是中國文明力量和人民攻堅克難無可爭辯的證明。今天,可以從消除貧困的偉大成就中看出這一點。

今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水災、國際政治形勢嚴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仍然信心十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經超過7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正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取得勝利。 (李津青 譯)

(作者爲巴西聖保羅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職於浙江外國語學院)